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访谈

王遥:我国绿色信贷资金投向不均衡,光伏风电领域竞争过激

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12-18 14:13:50  作者:刘兰兰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明年恰逢“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也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当如何作为?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接受南都.湾财社“湾区金融一线.大咖谈”栏目专访。她表示,商业银行是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需从战略设计、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三方面练好“内功”。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时,她建议构建粤、港、澳三方在金融层面的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监管规则统一、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优化区域绿色金融政策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绿色信贷资金投向不均衡

  南都:据您观察,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王遥:我国近年来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基金、保险等其他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基础配套政策持续优化完善。

  在绿色信贷方面,我国绿色贷款高速增长,持续推动创新实践。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了涵盖绿色贷款、绿色票据、绿色投资等的集团化、综合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并推动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渗透。

  在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342只,发行规模约3834.2亿元。不过受限于绿债监管趋严,“首单”热情退却及绿色项目存量减少等原因,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增长缩量,较2023前三季度发行数量上升29.55%,但发行规模下降15.73%。

  在其他基础配套方面,企业积极推动信息披露持续优化完善,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披露ESG报告的企业为2237家,较2021年增加超50%。

  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在规模、结构、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仍在持续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南都: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绿色信贷市场还存在哪些不足亟待解决和完善?

  王遥:我国绿色信贷市场虽高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亟待优化完善。一是资金投向不均衡,大量资金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产业,在光伏、风电领域甚至过热、竞争过激,而新能源货运、碳捕捉技术等新兴业态以及化工、建筑等行业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等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募集资金投向有待拓展。

  二是银行发展不均衡下带来的竞争压力,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占比相对较高且基础设施与信息披露体系较完善,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商行、农商行发展水平较弱,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信息披露不足,可能影响未来风险识别与管理。

  三是绿色贷款环境效益测算准确性、规范性不足,易出现“洗绿”“漂绿”风险,且阻碍产品创新与市场扩张。

  四是传统模式依赖固定资产与财务数据风险管理,较难以适应新兴领域融资,对转型风险认识不足,现有风险管理体系难以覆盖长期风险,银行开展业务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商业银行应完善绿色信贷信用评级标准

  南都:商业银行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应从哪些方面练好“内功”?

  王遥:商业银行是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需从战略设计、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三方面练好“内功”,以更好地应对绿色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尚未明确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银行,应依据《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构建内部绿色金融业务管理架构,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明晰各部门职责。已制定战略的银行,建议参照《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优化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定期自检,衔接地方标准,完善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发展质量。

  第二,金融科技赋能绿色信贷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信息化平台,在政府搭建的区域性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基础上,规范数据来源与使用,逐步建立基于自身客户的绿色数据库,服务产品创新、风险识别与战略调整等环节,打破信息壁垒,提升产融对接效率。

  第三,创新绿色信贷机制,完善风险分担与管理。面对绿色新兴领域风险周期长、技术路径不清晰等特性,建议从授信机制与风险管理模式两方面着手优化。一方面,调整传统依赖固定资产抵押和财务数据评估的授信模式,通过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完善绿色信贷信用评级标准,提升评估准确性与可信度。另一方面,可积极探索“信贷+保险”的联动模式,将绿色项目的部分风险通过保险转移,并通过政府支持的绿色金融风险池或担保体系建设,降低融资风险。

  此外,建议关注市场、政策和技术带来的长期转型风险,在完善内部风控体系的同时,推动多方共担风险机制的建立,为绿色信贷的扩展提供有力保障。

  大湾区可打造绿色金融跨境交易平台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有哪些优势?未来应该如何发力?

  王遥:粤港澳大湾区稳健、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产业的有力保障。港澳地区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扮演着内地与世界之间的枢纽角色,不仅在内地与全球之间搭建了关键的金融桥梁,而且在金融制度与法律框架等方面,具备双向对接的便利条件。广东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水平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丰富的金融资源,同时也承担了国家众多重大改革创新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前沿阵地”和“试验田”作用。

  在先期积累的金融生态优势以及创新经验的支持下,未来大湾区绿色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需紧扣协同效应的发挥,探索区域层面绿色发展新机遇。可结合花都区绿金改试验区的创新经验,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粤、港、澳三方在金融层面的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监管规则统一、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优化区域绿色金融政策环境。

  此外,大湾区应充分利用对外交往优势,积极推动绿色跨境金融合作机制构建,以金融科技为创新驱动,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易与流通平台。通过深化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海外绿色投资,支持大湾区内的绿色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促进国内绿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绿色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大湾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来源: 南方都市报.湾财社记者刘兰兰



上一个:返回列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