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企业 > 基层声音

【一带一路故事】马相迪河上幸福桥

电建海投公司发布时间:2021-03-11 08:48:11  作者:刘向晨 董振

“看这里,一、二、三……”随着“咔嚓”一声,卡斯齐纳抱着儿子、陪着父亲在重建的特莱尔铁索桥前,留下了一张祖孙三代全家福。

卡斯齐纳是尼泊尔甘达基省拉姆郡市马相迪3村的村民。村口的那条马相迪河流淌千年,将安娜普尔纳山劈成了两截,河对面就是马相迪7村名为“小安娜”的三区交界处,是通往20公里外贝西沙尔镇最大的集贸市场中转站。

过去,村里人要到对岸的集贸市场“小安娜”,只能驾船或是绕路,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马相迪河上搭建了一座铁索桥。

这便是维系马相迪3村村民生计的特莱尔铁索桥。卡斯齐纳沿着这座桥,去往对面的马相迪7村上学,学业有成找了份建筑施工的工作,还有份农产品贸易的兼职,并从7村娶到了心爱的姑娘。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和地质灾害的冲击,两侧的桥墩已经出现很多裂缝,日久失修的特莱尔铁索桥已经呈现老态龙钟之态。

自此,这座桥便成了马相迪3村村民的心病。为了减轻负重,确保安全,卡斯齐纳和村民们只能轻装空手过桥,村里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农畜产品,也只能由三轮车装载,盘山绕行10多公里的山路运往集贸市场“小安娜”。

让马相迪3村村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解决这块心病的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距离“小安娜”10公里外的中国电建尼泊尔上马相迪水电站,已经安全运行了1600多天,累计发电15亿千瓦时,源源不断地向尼泊尔国家电网输送安全、稳定、清洁的电源,彻底改变了首都加德满都限电拉电的历史。

改变的还有马相迪河两岸村民的生活。电站员工本土化率达70%以上,每一年都会给电站附近的村民带去福音,不仅有修建道路、桥梁、涵洞、供水系统、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还支持医院、学校、妇女协会、寺庙、警察所、足球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总计实施社会责任项目170余项。被尼泊尔政府授予“优秀外商投资”荣誉称号。

当水电站得知因桥梁年久失修,影响马相迪3村村民出行的消息后,很快便把此项目列入履行社会责任清单当中,决定帮助村民重建一条更安全、更实用的新特莱尔桥。

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并征得马相迪3村和7村的同意,中国电建选择了当地实力最强的施工队伍参与桥梁重建工作。卡斯齐纳和父亲卡思密达以及十多名村民报名成为建桥队伍中的主力队员。

“三十年前,我参与过第一座特莱尔铁索桥的建设,这次有中国企业的帮助支持,这座桥一定会修建的更快、更安全、更漂亮。”卡思密达说。

可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让重修莱尔铁索桥变得充满未知数。“是中国电建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所有20名修桥工人实行封闭管理,中国人给我们传授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大家都能严格执行,形成了普遍共识。同时,在这里还可以跟着中国工程师学技术,收获了很多很多。”卡斯齐纳说。

三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特莱尔铁索桥屹立在马相迪河上。经72小时的荷载试验验收合格后,新特莱尔桥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移交的这一天,卡斯齐纳抱着儿子、陪着父亲也来到了现场,留下了一张祖孙三代全家福。

一座新桥,开启了新的生活。卡斯齐纳又可以把村子里品质优良的农作物运往“小安娜”,再转运到贝西沙尔镇,生意会越来越火。再过三年,儿子到了上学年龄,就可以背上书包步行到河对岸上学,父亲卡思密达也在河对岸寻了份新的工作,一家人都在为美好的日子而奔波。

这座桥是一家三代人的见证,也是中尼友谊的见证,它跨越江河,联接幸福,承载真情,通往更美好的未来。


祖孙三代全家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