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企业 > 高端对话

加快推动传统煤炭企业向新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伟

中国能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4-03-11 11:22:51  作者:苏伟

  作为传统煤炭企业,山东能源集团去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列72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背景下,山东能源集团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能传媒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伟

  记者:传统煤炭企业该如何向“新”转型?能源行业如何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李伟:今年,我向大会提出了四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加快推动传统煤炭企业向新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传统煤炭企业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但转型发展愿望迫切、任务艰巨,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传统煤炭企业向新能源企业转型发展,逐步发挥煤炭企业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新能源作用。我的建议是,支持煤炭企业在矿区塌陷地建设集中或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简化新能源调整征用地手续;支持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分配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指标。

  就整个能源行业来说,我认为,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其一,有序做好传统能源产业调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应该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减量替代。同时要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攻关,释放优势产能,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其二,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力度。加快做大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兴能源,加快破解可再生能源供能不稳、储能技术未实现规模化应用等技术瓶颈,锻造新能源产业的长板。

  其三,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我国清洁能源持续扩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加快构建,能源结构由“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是大势所趋。立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推动煤炭与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与模式有机融合,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记者: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创新方面,山东能源集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伟: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投入研发费用180多亿元,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6项,荣获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80余项,累计建成5个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80个省部级研发平台,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科技支撑。其科技创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链。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能源行业商用AI大模型-盘古矿山大模型,涵盖煤矿9大专业40个场景。聚焦智能开采,着力打造智能开采实验中心、人工智能训练中心,先后突破典型应用场景AI智能控制、高精度国产化惯导系统等关键技术,建成9处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27处符合国家智能化示范标准的煤矿。现有智能采掘工作面130个,智能开采产量达到86%。

  二是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取得突破。山东能源集团突破了大规模水煤浆气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建成了2000吨级废锅-激冷型、4000吨级超大型气化全球首套示范装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醋酸酯装置节能降耗、费托合成尾气回收、甲醇装置高效精馏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另外,集团还大力发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技术产业,研发食品级二氧化碳,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新能源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山东能源集团积极拓展省内与省外两个市场,大力推动新能源资源获取,有序布局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绿电项目,海上与陆上风电、集中与分布式光伏等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突破。目前投运、在建、拟建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应用112米国内最长柔性叶片和230米国内最大直径风轮,创出15项行业第一记录,发出山东省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联合成立氢能源产业联盟,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共建新能源学院,建成氢气提纯装置和国内首座综合能源补给站。

  记者:山东能源集团未来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考虑?

  李伟:山东能源集团将超前布局一批原创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塑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山东能源集团锚定了以下发展方向。一是煤炭产业智能高效。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开发应用一批人工智能场景,实施惯导定位、智能综放、复杂地质条件智能开采等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建成更多智能化矿井。二是电力产业结构优化。把握煤电逐渐从主力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趋势,实施“三改联动”,提高稳定供应能力;积极参与“外电入鲁”通道等电力源、网、储布局与建设。三是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加快桩基式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研发漂浮式海上光伏发电试点项目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和开发模式;持续加强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研究,探索实践碳资产管理、绿电绿证交易等,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来源 | 中国能源新闻网 作者 | 苏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