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企业 > 高端对话

对话海辰储能总经理王鹏程:储能竞速时刻

经济观察报发布时间:2023-03-02 11:48:44  作者:陈白

  如果要寻找2023年最受关注的热门赛道,新型储能毫无疑问是必选项。

  近年来,新型储能持续成为新能源政策的关键词。2月最新召开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储能行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已经成为产业政策引导的方向。

  伴随着政策利好、市场需求爆发的加持,刚刚过去的2022年被视为“储能发展元年”;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涌入到这一领域之中。

  不过,在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看来,尽管过去数年储能行业开始引发了一些关注,但真正的大规模增长,当下才刚刚开始。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双重点建设项目,入选厦门市“三高”、市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超1000人的工程师团队,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这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团队:从2019年的100人左右发展到今天超过6000人,3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其厦门锂电项目一期年产能15GWh的M1智慧工厂已全面投产,2022年,公司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5GWh。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GGII)调研报告,在2022年电池出货量达2GWh及以上水平的储能电池企业中,海辰储能在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上位居首位。

  在其投产的锂电一期M1智慧工厂,按照海辰储能产线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这条生产线自投产开始,除了必要的设备维护,几乎是24小时运转。“2022年的疫情冲击以及后来的春节,我们都没有停工。我们发愁的不是卖不出去,而是供不上货。”

  2022年10月,海辰储能宣布正式完成 B轮融资,总募资金额超 20亿元。本轮融资由农银国际领投,建信资本联合领投,经纬创投、朝希资本、盛屯集团、峰和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投资。据海辰储能介绍,融资将主要用于海辰储能产能扩建、先进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业务布局。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王鹏程说,经纬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张颖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海辰储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而他给出的答案是:技术能力和价值观。前者意味着,能否在技术路线已经相对成熟的储能领域,保障产品安全性之下,攻克储能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后者意味着,公司组织能否产生足够的向心力,以保持研发团队的稳定。

  地方政策的加持也使得海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新能源赛道上,福建省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我们在与各级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地方对于储能产业的重视,而且他们对于这一产业认知水平很高,这也让我们坚定了深耕这一领域的信念。”王鹏程说。

  王鹏程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有多年从业经验。作为海辰储能的联合创始人、001号员工,王鹏程对选择储能领域创业也给出了他的解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未来能源结构的改变是大势所趋。如何打造源、网、储的能源结构闭环,将直接影响着未来能源安全。在我看来,这也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爆发点。”

  王鹏程判断,2022年是全球储能市场爆发的元年,2023年到2025年将是储能发展的陡坡阶段,这也将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


王鹏程(海辰储能总经理)

  |对话|

  海辰突进

  经济观察报:2019年时是如何看到新型储能领域的机会、并决心创业的?

  王鹏程:回过头看在2019年时,我们当时的两位创始人有一个共同的明确判断,工业制造已经走到发展瓶颈、缺乏爆发点;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特别在当时我们还在外部面临卡脖子的危机;而且当时碳中和目标在北美、欧洲等也成为了焦点议题。当时我们想,在能源安全领域未来如何布局将非常重要。在那个时刻,动力电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也引发了市场关注。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技术应用也走到了需要储能产业快速跟上的时刻,因此我们判断,这是一个进入新型储能领域的时机。后来的发展也证明,我们当时的判断是有前瞻性的。

  经济观察报:当下海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鹏程:对于我个人来说,当下最大的挑战是组织和管理挑战。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在短短三年内,我们的员工数量持续在成倍的增长;特别是到了我们M2、M3智慧工厂乃至未来重庆基地投产之后,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海辰,如何管理好这只队伍,对于组织管理建设的要求非常高,管理能力也必然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

  这也是我现在反复在提价值观的重要原因。这么庞大的组织,除非是有文化的向心力,否则很难留住人才。要知道,现在储能领域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但海辰的技术团队在三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几乎没有流失的情况。我觉得和我们的组织扁平化、企业文化是有关系的。

  我们的创始团队包括我在内都是80后,大家都非常年轻。海辰始终坚持以“自由、创新、共享、有爱”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但是在人员数量增长之后,这种企业文化如何不被稀释就成为了非常关键的挑战。

  超级赛道

  经济观察报: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超大规模公司,作为后来者,海辰如何从应对竞争压力?

  王鹏程:近年来,受新能源汽车普及影响,新能源的动力电池领域出现了许多非常知名的企业。这当然非常好,因为动力电池的发展,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度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不过,储能电池是不同于动力电池的独立大赛道。在我看来,储能电池应该也必然是一个产业标准独立、技术路径独立、产品布局独立、产业生态完全独立的赛道。推行储能产业标准化、储能技术专属化、储能产品专业化,这是海辰储能打造世界级储能强企的发展之路。

  落到海辰本身来看,我认为海辰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掌握核心技术;二是价值观。

  我们的护城河主要集中在专利技术的壁垒上,在很多储能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我们都能够通过专利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但如果我们认为技术研发人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话,那如何留住这些人,我认为是更为底层的逻辑。

  经济观察报:储能行业整体未来发展亟待突破的痛点是什么?

  王鹏程:按照我们的研判,未来三年将会是全球储能市场的“昙花期”,储能需求将会在短时间内以陡峭的斜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后,将进入“菊花期”,这意味着周期更长的“花期”,市场将以更大的规模体量进入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我认为看清楚未来并把握战略的节奏非常重要。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有新基建的特性,更加关注投资回报率、回本周期、度电成本、全生命周期投资成本等。也正是基于此,海辰储能从成立一开始,就坚持聚焦于储能电池的核心技术,投入大量资源,从材料、工艺、装备、电芯、系统等各个层级布局前瞻技术和产品,目的就是在满足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开发极致低成本储能产品,极大限度的解决市场痛点。

  要想真正让储能规模化应用落地,最根本的逻辑还是要靠产品性价比,靠能让客户真正实现“盈利”。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工艺选择和制造路径来推动储能电池向更低度电成本、更长循环寿命、更高安全迈进。

  能源安全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储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海辰如何理解能源安全?

  王鹏程:海辰储能自创立之初,深知行业安全对于国家新型能源发展重要性并积极应对行业极致安全的挑战,从产品安全、产业安全和能源生态闭环安全进行深入思考。

  我们理解能源安全,首先是产品。我们有一系列专利技术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比如我们在测试验证中心建立了材料测试、电性能、安全、储能联调等一系列实验室,具备过充、过放、挤压、针刺、热失控等等的测试能力。

  但海辰储能之所以把“专业让能源更安全”作为口号,其中的安全的另一重指向,是产业安全和生态闭环的考量。

  从产业安全来看,通过一系列战略绑定与资本投资,海辰已经初步构建了安全领先的供应链体系,这一方面保证了海辰储能未来发展的供应链安全供给,同时,也为其未来新材料、新技术的规模化导入以及电池持续的降本提供了有效支撑。

  此外,站在更高层面,在全球能源危机,能源转型的背景之下,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电力,将会成为未来电力系统供应的主体。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电力系统的理想调节手段。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是推进新时代能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经济观察报:目前在储能领域,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是什么?

  王鹏程:中国的储能产业技术和供应链是全球双领先,是当下中国发展最强引擎,大国战略地位和领先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实现制造型产业输出的重要机会。

  中国企业要牢牢掌控住专利技术,掌握行业全球话语权和核心知识体系,牢牢把握住全球行业方向,持续保有领先核心竞争力。

  但从更底层的发展判断来看,目前中国储能电池行业正积极建设完善产业标准,只是沿用动力电池的标准,则不利于储能产业良性发展。因此,储能电池标准方面我们要确立主导权。针对现状,国家相关部门已牵头拟定储能产业标准,海辰储能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

  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