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中国石化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3-07-28 11:09:17  作者:冉永平 丁怡婷

  全球最大!内蒙古鄂尔多斯,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的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后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

  亚洲最深!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北84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以8937.77米的垂深,刷新亚洲陆上最深千吨井纪录,“地下珠峰”采油再获新突破。

  全国最高!重庆涪陵,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超10年,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产气超58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累产气量最高的页岩气田。

  一项项纪录突破背后,是中国石化集团心怀“国之大者”、端牢能源饭碗的拼搏奋斗,也是我国石化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生动例证。

  1983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正式成立。40年来,从原油加工能力0.74亿吨、乙烯产能仅60万吨,到原油加工能力3.02亿吨、乙烯产能1400多万吨;从营业收入仅272亿元,到营业收入达3.3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500强前五,为建立发展我国现代石化工业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中国石化坚定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争当油气增储上产的推动者、洁净能源供应的引领者、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说。

  增储上产,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7月7日早上8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约20层楼高的钢铁井架巍然矗立。“井深6744.6米、水平位移935.85米”,“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作业平台的仪表上,实时显示着钻进参数。

  跃进3-3XC井设计井深达到9472米,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多600多米。“通常,业内将井深4500米到6000米的井定为深井,6000米到9000米的井定为超深井,超过9000米的井定为特深井。特深井钻探是油气工程技术瓶颈最多、挑战最大的领域,面临着高温、高压等难题。”西北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刘湘华说。

  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向地球深部进军,打造“深地工程”油气项目,自主研发的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测井仪器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了万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跨越。

  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稳步推进油气增储上产。40年来,中国石化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海相深层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首个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保持了主力油田稳产上产,实现“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大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化累计探明石油储量94.6亿吨、天然气储量4.2万亿立方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际能源合作力度。中国石化在油气和炼化投资、国际贸易、石油工程和炼化工程服务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执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0余个、累计权益产量3.64亿吨油当量;中国石化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资的延布炼厂生产运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累计提供1.29亿吨清洁油品。

  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旋转上升、犹如丝带飘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火炬“飞扬”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它的外壳关键材料,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解决了火炬外壳在1000摄氏度高温制备过程中的起泡、开裂等难题。

  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纤维材料,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7到1/8,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领域。2022年10月,我国首套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投料开车。

  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天津南港乙烯项目60英寸超大口径裂解气阀一次吊装成功,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科炼化项目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炼化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率超过95%……中国石化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聚焦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等领域,统筹推进前沿领域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急需的高端材料、特种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实力。40年来,中国石化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授权量突破6万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7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5项、中国专利金奖22项,涌现出30名两院院士,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石化计划以年均增长10%的标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锻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技术快速迭代能力,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动力,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绿色转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捉”,通过管道输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在齐鲁石化,这一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预计15年累计注入1000余万吨二氧化碳、增油近300万吨。

  “吞”进餐饮废油,“吐”出生物航空煤油。在镇海炼化,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能源高质量发展,既要安全高效,也要清洁低碳。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西氢东送”管道建设启动、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国内最大……近年来,中国石化统筹推动氢能、地热、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形成了多能互补格局。同时,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促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产品绿色化,助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降碳。

  中国石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对接民生需求,努力提升品牌美誉度。连续多年坚持开展“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情暖驿站、司机之家、爱心驿站等公益项目,用真情温暖社会;疫情发生之初,第一时间转产增供防疫物资,12天火速建成熔喷布生产线;脱贫攻坚战中,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的8个县、750个村全部脱贫摘帽,“十四五”时期,计划继续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帮扶资金,助销农产品不少于4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新征程上,中国石化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走向世界领先为使命和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人民日报记者 冉永平 丁怡婷)

  (转自2023年7月27日《人民日报》第1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