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市场快讯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多晶硅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4-12-25 10:14:31
随着光伏应用快速增长,全球多晶硅产能产量持续增长,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已成为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在此过程中,我国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消费和进口国。同时,随着我国多晶硅行业迅猛发展,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市场人士认为,未来我国有望从多晶硅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

多晶硅被誉为光伏产业的“基石”

多晶硅,又名高纯多晶硅料、硅料,是指以纯度达99%左右的工业硅为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提纯后,硅纯度达到99.9999%以上的高纯硅材料。多晶硅的上游原料是工业硅,下游主要用于生产硅片,最终应用于光伏与半导体芯片领域。其中,以光伏电池生产的产业应用为主,占比高达98%。

根据国家标准,太阳能级多晶硅根据技术指标差别,分为从3级品到特极品4个级别;根据表面质量的差别可划分为致密料、菜花料和珊瑚料;根据导电类型分为N型和P型;根据外形尺寸,多晶硅可分为块状硅及棒状硅。

在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材料的主要原料。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林如海介绍,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硅石、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装机等环节。其中,多晶硅是投资额度最大、技术壁垒最高的生产环节,且多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在产业规模、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市场价格等方面,为整个产业链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多晶硅作为光伏制造的最核心原材料,被誉为光伏产业的“基石”,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过去十年,全球多晶硅产能、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于我国多晶硅主产区的电价相较海外市场更低,能源成本优势明显,是主要增量的来源国。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全球多晶硅产量从2014年的30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59.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42%。同期,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从16.5万吨和13.5万吨,分别增长至210.5万吨和14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2.7%、30.4%。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和消费国。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产量分别占全球92%、9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预计,未来我国仍将为全球提供主要的产能增量。

从需求端来看,多晶硅的直接下游是硅片,也是拉动多晶硅消费需求的核心增量。我国是最主要的硅片生产国,硅片企业产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硅片产量为606GW,其中590GW来自中国,占比约97%。市场预计,全球光伏装机量将维持高速增长,我国硅片产能也将持续增长。据硅业分会预测,2025年,我国硅片产能将增加至1457GW,产量增至890GW。消费量方面,2025年我国多晶硅消费量将增至213.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8%。

从多晶硅进出口量的角度看,我国以进口为主,出口较少。早期,由于我国多晶硅自身产能无法满足下游需求,2014年的进口依存度约为42.8%。但随着我国光伏产业链集群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技术进步及成本优势,促使我国多晶硅进口量持续缩减,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2023年,我国进口多晶硅6.3万吨,进口依存度已降至4%左右。市场预计,未来,伴随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多晶硅进口依存度或将继续降低,从而转变为净出口国。

国内生产和消费集中度高

由于工业硅生产原料和电力成本在多晶硅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因而我国多晶硅生产区域多分布在工业硅产业集中、电价低廉及有政策电价补贴的地区。消费区域与生产区域多有重叠,多数产品以本地消化为主。

分区域来看,我国多晶硅生产区域高度集中在新疆(27.9%)、四川(26.5%)、内蒙古(16.7%)和青海(11.8%)等西部地区。数据显示,2023年,前四大产区供应占比合计达86.6%,剩余产能分散在江苏、云南、宁夏等地。此外,我国硅片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37.6%)、云南(18.6%)、宁夏(18.6%)、四川(14.7%)、青海(9.8%)等地,五大区域产能合计占国内总产能的80.7%。其中,新疆、四川、江苏等地为多晶硅主要输出地,云南、内蒙古等地为多晶硅主要输入地。

分企业看,多晶硅生产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据了解,我国多晶硅在产企业数量共21家。从产能上来看,据硅业分会统计,2023年,前五家多晶硅企业的产能为147.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70.1%。不过,伴随着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光伏行业集中度正逐年降低,市场竞争更为充分。

从多晶硅直接下游需求硅片来看,行业集中度同样很高。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截至2023年,国内主要硅片生产企业为27家,前五大硅片生产商共计产量411.4GW,占全国总产量的69.5%。

不过,在光伏产业链中,硅片无法直接用于发电,需要加工处理得到电池片才可发电。据了解,电池片是整个组件中最核心的部分,约占整个组件成本的60%。根据掺杂杂质不同,电池片可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两种。其中,N型电池转化效率优势明显,已成为下一代组件技术方向。据InfoLink统计数据,2023年P型和N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1%和27%。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N型技术将以接近79%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光伏市场的主导力量。

多晶硅价格变动受供求关系驱动。供给方面,多晶硅价格主要受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原材料供给及上下游库存情况等因素影响,当产能集中释放时,多晶硅市场供给大幅增长,供给超过下游需求,多晶硅价格下跌。比如,2022年第三季度起,我国多晶硅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年产能由2022年的116.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210万吨,多晶硅价格则由24万元/吨下跌至6.5万元/吨。需求方面,主要受政策和市场驱动影响。多晶硅产业下游主要应用在光伏领域,而光伏产业受政策影响显著,是影响多晶硅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比如,2011—2012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启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的双反调查,致使国内多晶硅价格大幅回落。

行业以长协贸易为主

伴随我国多晶硅市场规模扩张,整体贸易规模也随之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多晶硅表观消费量为152.5万吨,全年均价11.8万元/吨,行业市场规模约1800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7%。

从贸易方式来看,当前多晶硅行业贸易形式主要包括长协与散单两种,长协贸易是将事先锁定除价格以外的合同条款,优先保障货物供给再考虑成本,“锁量不锁价”为国内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散单贸易在国内也有一定占比,由贸易商主导,不固定数量、价格、对象,“随行就市”销售。据产业人士反馈,当前行业以长协贸易为主,部分企业的长单覆盖率在80%以上。

不过,我国多晶硅贸易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价标准,现有报价体系不完善。长协贸易定价周期一般按月为主,散单贸易、通常为一单一议,这两种贸易方式都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在价格波动较大时均会出现违约风险。比如,2023年,在多晶硅快速下跌的行情中,曾出现资讯机构不对外报价的情形,市场缺乏客观、连续的价格信号。在此种情形下,多晶硅上下游企业的议价成本被动提高,不利于行业贸易的顺畅进行,且企业无法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中信建投期货光伏首席分析师王彦青表示,从长协贸易来看,虽然保障了供应链稳定,又兼顾了价格调整的灵活性,不过部分第三方报价机构在数据准确性、透明性和时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在极端行情中亦不可避免会出现信用违约等风险,并有可能加剧极端行情中原材料的短缺,放大行情的异常波动。

至于散单贸易,王彦青认为,尽管散单贸易为企业提供了短期的供应和销售渠道以及现金流,但在此模式下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往往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由于企业利润高度依赖多晶硅的价格波动,这使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且由于散单贸易的交易量没有固定,多数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计划安排。此外,由于多晶硅产品价值高、产量相对有限,且下游企业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需要稳定的货源及品质保障,因此更多为上下游之间的点对点长协贸易。行业发展前期,市场贸易商相对较少,贸易库存的“蓄水池”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也使多晶硅价格波动风险被动增加。

来源:期货日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