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企业报道

3000亿!通威股份上市18年再迎里程碑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7-06 08:12:06

7月5日,通威股份(SH:600438)股价大涨3.23%,总市值达到3050亿元,成为A股市场中第二家总市值突破三千亿大关的光伏企业!

 

1986年由刘汉元先生创立,上市至今经营业绩复合增长率高达34%

通威股份于1986年由刘汉元先生创立,以饲料业务起家,并于2004年登陆上交所。2006年和2013年,公司先后投资设立四川永祥以及收购合肥赛维,进军光伏硅料和电池片环节,逐步形成“农业+光伏”的双主业经营模式。

发展至今,公司在农业领域和光伏领域均已成为领军企业之一。截至2021年末,公司农业板块饲料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其中水产饲料产销量多年来位居全球前列;光伏板块拥有硅料产能18万吨、电池片产能45GW,出货量均常年位居全球第一。

凭借刘汉元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各业务板块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上市至今长达18年的时间里,营业收入和营业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22%和34%,放眼整个A股市场乃至全球股票市场,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

2022年上半年,受益于硅料业务的量价齐升以及电池片业务大尺寸产品占比的提升,公司经营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0-125亿元,同比增长304.62%-321.48%;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20-125亿元,同比增长300.73%-317.42%。

回首过往,通威股份经营业绩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刘汉元的高瞻远瞩以及运筹帷幄。

 

天赋异禀,刘汉元22岁创办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

刘汉元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自幼沉默寡言却拥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小学、初中时期曾经多次跳级,13岁考入四川水产学校,16岁便进入县水产局担任技术员。

在经过了两年脚踏实地的基层工作以后,刘汉元再次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智慧。1982年,他发明了“渠道金属流水网箱养鱼技术”,并在父亲的支持下成功实现商业落地。1986年,该技术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翌年,被农业部列入“丰收计划”。

随着“渠道金属流水网箱养鱼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刘汉元欣喜之余却发现随着需求的增加饲料供给却陷入瓶颈之中。1984年,20岁的刘汉元辞去公职,毅然决然投入到饲料的研发与生产中,并于1986年正式创办通威股份的前身——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此时,刘汉元勤于钻研、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以及敏锐的商业头脑逐步显现。

在刘汉元的努力下,“通威”牌鱼饲料将鱼的生长周期缩短了80%,饵料系数下降了50%,并解决了多项困扰业界多年的难题,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为中国养殖业的进步乃至中国的食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1993年,年仅29岁的刘汉元作为“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获得时任国家总理李鹏的接见。

 

进军多晶硅,专注于技术研发打破海外垄断

2002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刘汉元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读EMBA并在毕业后连读了DBA工商管理硕士。在此期间,他开始深入思考新能源产业的未来,选择了《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并提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

2004年,刘汉元决定受让从事氯碱化工业务(生产三氯氢硅的原材料)的永祥树脂50%股权,开始涉足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两年后,四川永祥多晶硅正式成立,公司业务触角延伸至三氯氢硅以及多晶硅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2002-2006年间多晶硅价格由20万元/吨飙涨至200万元/吨,硅料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新玩家”涌入市场。正当业内都沉浸于暴利的喜悦之中并进行疯狂扩产之时,刘汉元却看到了其中巨大的风险。用他的话讲,“不强就去做大,相当于跳进火坑”。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刘汉元制定了成本领先战略,计划通过技术研发把生产成本降低50%。

经过近两年时间夜以继日的艰辛工作,在美国次贷危机到来前的2008年7月,技术团队终于实现了在纯度超过8个9的情况下成本下降50%的生产工艺,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永祥法”。坐拥成本优势的通威股份,也安全度过了惨烈的硅料下行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成功打破了海外厂商在多晶硅领域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为日后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收购合肥赛维,两年时间助其脱胎换骨

在成功进军多晶硅领域并站稳脚跟之后,刘汉元一直想要继续扩充他的新能源业务版图。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机会,行事稳健的刘汉元并未轻举妄动。

2013年,曾经的全球电池片龙头合肥赛维受欧美“双反”政策影响而陷入破产边缘,企业被迫公开转让。此时,刘汉元迎来了完善光伏产业链布局的机会。经过218轮举牌,通威以8.7亿元竞得合肥赛维100%股权,正式进军光伏电池片环节。

在完成收购以后,刘汉元将“创新发展、聚焦实效”的通威文化注入合肥通威(原合肥赛维)。短短两年间,这家2013年还处于破产边缘的企业迅速崛起,当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33亿元和3.76亿元,并一举成为国内晶硅电池片出货冠军。

同样是在2015年,已经完全掌握光伏电池片领域核心技术的通威,开始大举扩张电池片产能,同时在电池转换效率方面开始逐步领跑行业,随后几年间,打破世界记录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同时也为光伏行业实现“平价上网”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看出,电池片业务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依然是技术、质量、成本与效率。

 

三千亿,只是新起点

纵览通威股份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史,刘汉元几乎每一次都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他勤于钻研、稳健务实、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也帮助通威构筑了坚固的经济护城河以及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上种种,是通威股份上市18年以来经营业绩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原因。

时至当下,光伏行业在“碳中和”目标下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产业链各个环节也涌入了大量的新玩家。然而,通威股份在硅料和电池片环节依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中,硅料业务在成本端保持行业领先的情况下,销售端亦体现了极强的议价能力,单位销售价格远高于竞争对手;电池片环节不仅成本和效率持续领先,在HJT、TOPCon等N型电池领域,公司亦有深度布局。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规模双双超越隆基绿能,成为了光伏行业的新霸主。

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2024-2026年间,公司拟将硅料、电池片产能规模提升至80-100万吨和130-150GW,并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和产能规模优势,巩固公司在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

展望未来,为中国食品安全和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为了生活更美好”为企业愿景的通威股份,三千亿市值只是它的起点。而且,当下的刘汉元,将会如何谋划通威的未来,比如是否会进入新的领域继续扩张业务版图,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唯一确定的是,无论刘汉元作出何种战略决策,通威股份必然会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者——这是刘汉元,也是通威股份,与生俱来的强者基因。

 

 

 

参考资料:

《沧海一蛟龙——刘汉元和他的通威集团》,作者:晓声、雁鸣

《刘汉元的新能源理想国》,作者:白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