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行业要闻

中国光伏对美国出口链路,改变的时候到了?

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23-08-03 10:48:22

  协鑫集成的芜湖光伏项目在7月底投产了。

  这是中国光伏扩产浪潮中的一个新例证。中国的光伏电池片产量占据全球九成份额之后,产业的制造重心还在进一步向中国集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蓬勃壮大,形成了以中国为制造基地,供应全球的市场格局。光伏企业投资于中国,是最具效率的选择。但现在,全球化正在经历逆转,这一产业链条可能需要做出调整。美国和欧洲先后推出政策以吸引新能源企业落地,隆基绿能、晶科等企业除了投资东南亚,也以小规模建厂的方式在美国投石问路。与此同时,部分光伏企业对于投资美国和欧洲心存顾虑。


协鑫集成芜湖基地

  向中国聚集

  7月28日,协鑫集成的芜湖湾沚一期项目产出了第一片电池。在下半年时间里,该10GW项目的产能会持续爬坡,协鑫集成预计四季度可以达产。

  这会提高协鑫集成的上下游一体化能力,加强产业链配套。协鑫集成在安徽的合肥、江苏的阜宁有组件大基地,但这两大基地所需的配套电池无法自给自足,现在很大比例需要外购。

  协鑫集成执行总裁蒋卫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芜湖电池的投产。它对于我们来讲有两个意义,第一是要补电池这个短板,第二是电池扩起来之后,对于我们的市场竞争力还是比较有利。”

  协鑫集成的芜湖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一期10GW达产后紧跟着会有二期10GW的上马。这一项目也是协鑫集成快速切入N型电池赛道的契机。

  “现在PERC电池在效率上遇到了瓶颈,没有办法真正的突破。PERC淘汰掉之后,TOPcon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一款产品,从硅料端一直到终端拉通来看,还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也没有哪一款产品目前能够跟TOPcon比。”蒋卫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协鑫集成的芜湖项目所产的TOPcon电池是N型电池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P型电池的发电效率接近峰值的时候,转向发电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已经是行业共识。当前中国光伏正处于全新的电池、组件产能持续扩张期,各家企业在向N型电池的转型道路上衔枚疾走。

  一道新能在2022年已建成20GW高效电池产能和20GW组件产能,2023年可能扩产到30GW高效电池和30GW组件产能;晶科能源投资80亿元的10GW电池片、30GW组件项目已在浙江玉环开工;隆基绿能鄂尔多斯30GW的N型TOPCon电池项目于2023年5月底开始设备进场,预计2023年8月份开始投产……

  据蒋卫朋估计,今年整体光伏市场的N型电池的出货量占比约30%,明年可能进一步提高到50%以上。

  中国光伏快速转型同时,产能继续向中国集聚,这强化了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供应格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86%,硅片产量占比97%,电池片占比90%,组件占比85%。“2022年,制造端除硅片产能全球占比与去年基本持平外,其他各环节产能、产量在全球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7月19日在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上表示:2022年,光伏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

  高歌猛进的态势延续到了2023年。

  今年的前五个月,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0%;前五个月的光伏出口总额24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电池生产车间

  取舍东南亚

  十年前,欧美或者日韩的光伏企业还能与中国企业打得有来有回。今天,这些外资企业已经无法与中企抗衡。

  据InfoLink Consulting披露的2022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前十名中的八家是中国企业,位居三甲的是隆基绿能、晶科和天合;上榜的两家外资企业分别是处于第八位的美国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以及排名第九的韩国企业韩华Q cells。

  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2022年电池商出货前五名,均为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等中国企业所占据。

  “从全球来看的话,他们出货的排名,跟我们中国的头部企业比还差得比较远。”一家光伏企业的高管秦仲义对第一财经表示:“跨国企业相对中国光伏形不成威胁,虽然梅耶博格在做异质结,Sunpower也在做异质结,韩华这两年在行业发声也比较少。”梅耶博格(Meyer Burger)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光伏设备公司,它正在经历从设备提供商,向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商的转变。Sunpower是一家美国光伏公司。

  中国光伏产业,像一架强健的机器,泵出的产品覆盖了本土需求,也流向了全球市场。从最终需求端来看,欧洲和美国是重中之重。

  除了直接出口组件之外,一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了生产基地。

  隆基绿能在东南亚的制造基地分布于马来西亚和越南,其中马来西亚是其硅片、单晶电池基地,越南有单晶电池、组件产能。在2022年,隆基绿能完成其越南基地的产能改造提升;晶澳科技在越南、马来西等东南亚国家都布局了光伏基地。截至2022年底,晶澳科技在越南的年产3.5GW高功率组件项目和年产3.5GW电池项目的工程进度都已经超过了98%;晶科能源目前正在越南推进其8GW电池及8GW组件项目;天合光能在泰国、越南等地投资了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基地,它最近的动作是在越南太原省安平工业园区内建设年产6.5GW单晶切片项目,把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进一步带到越南。

  这些海外布局,改变了中国光伏出口结构。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披露,今年上半年硅片、电池片出口占比有所增加,组件出口占比有所降低。

  这些制造基地辐射东南亚市场,同时以此为跳板出口欧洲和美国。但这条出口链路,可能到了调整的时候。

  2022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四国的光伏产品展开反规避调查。3个月之后,美国政府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的关税豁免。

  有期限的豁免政策,只是推迟,而非消除了风险。至少两家光伏企业的高层对第一财经表达了对美国政策反复的担心,他们认为东南亚不再是非常稳妥的投资之地。

  中国光伏企业投资东南亚“有比较大的风险”,秦仲义表示:“未来美国要双反东南亚(的话),我到东南亚去投,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投到欧洲或者美国。”

  中信博是一家做光伏跟踪支架和固定支架系统的上市公司。它在考虑海外投资的时候,也跳过了东南亚,而直接考虑美国。

  “整个东南亚的跟踪支架系统市场,并不像中东、美国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中信博高级副总裁周石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制造完全可以覆盖东南亚市场需求。如果在东南亚设厂以出口欧美市场,虽然可能在运费等方面有所节约,但这些成本的节约可以靠做大国内生产基地的规模经济来实现。

  如何投资美国才好

  美国和欧洲都希望吸引光伏企业落地。

  美国在2022年发布了通胀削减法案(IRA),给予在美国投资的光伏企业以税收抵免或生产环节补贴。欧盟则在今年年初发布了《净零工业法案》,以鼓励光伏、风力涡轮机等领域的本土制造。

  中国光伏企业开始以相对较小规模的投资,探路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生态环境。

  周石俊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信博的美国市场布局正在推进,该项目拟以轻资产的方式运作。晶澳今年1月份公告,称已经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选好厂址,投资6000万美元以形成2GW的组件年生产能力。隆基绿能则准备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建设5GW光伏组件厂。晶科能源也宣布了5200万美元的美国工厂扩建计划,在这之前晶科能源在美国已经有一座400MW的组件工厂。

  中国光伏企业投资欧洲的节奏则更慢一些。近期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对德国媒体表示准备在德国建厂。如果这一项目能够成行,将是中国光伏企业近年来在欧洲为数不多的投资。

  这些海外的投资,并非以效率为先。

  现在的光伏企业奔赴海外“是为了解决贸易壁垒,主要是这个因素。”蒋卫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协鑫集成现在的产能全部都在中国,对于在美国或者欧洲等地建设产能,“现在也在进行评估。”

  自从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光伏支架系统的对美出口被加征了25%的关税。周石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企业出口美国的支架产品利润受到了挤压。美欧的一些光伏支架企业此前将其制造环节交由中国企业代工,现在部分代工环节已经转走,美国企业开始在其本土扩大产能。

  美国或者欧洲,没有完整的光伏产业生态。这会大大拖累中国企业的投资效率,拉长其投资回收周期。

  “(欧洲)所有的材料的配套都没有,现在你要到欧洲去建厂,只有建在德国或者德国附近,那个地方配套是比较好,但是各方面的因素会牵制企业的发展。”秦仲义对此有所顾虑。

  仅以项目建设而言,欧美的施工周期也会更长。

  协鑫集成的芜湖湾沚项目今年2月开工,7月份一期投产,前后只花了5个月的时间。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湾沚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和土地的三通一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于中国的光伏来说,很多地方政府如湾沚区一样。重视制造业的地方政府,激烈竞争环境下高效率的企业,两者结合成就了“中国速度”。

  “在国内5~6个月建成一个电池厂,整个行业基本上大家不会相差太大。”蒋卫朋对记者表示,如果去美国或者欧洲建厂“我认为效率要打很大的一个折扣”。

  中信博没有选择自己在美建厂,而是正在考虑与美国企业合作。据周石俊介绍,中信博提供技术专利和品牌,美国企业提供工厂和制造能力。这种合作模式下,中信博没办法吃到制造环节的补贴,但维持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便利性。

  “东南亚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了。这两个地方(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企业不是那么的友好。”秦仲义认为,光伏产业链条需要做出调整,对于美国和欧洲“可能大家协同抱团去投,对光伏企业在海外落地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年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形成了以中国为制造基地,供应全球的市场格局。但现在,全球化正在经历逆转,产业链条需要做出调整。中国光伏企业能否在新时期保持胜绩,部分取决于能否走好国际化道路。

  (应受访者要求,秦仲义系化名)

  来源:第一财经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