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国内新闻

浙江台州湾:十四五鼓励发展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12-13 09:29:34

12月12日,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大优质新能源项目和企业引培,鼓励发展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积极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

原文如下: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开发区各局(办、部、中心):

经临海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10月11日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〇二一年十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一)现状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重点发展三大先进制造业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三)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

(二)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二)强化企业创新创造能力

(三)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引育

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筑“内联外畅”的交通运输网络

(三)完善环保设施体系

七、打造美丽宜居港城

(一)完善品质化高端化公共服务

(二)建设持续增收分配体系

(三)打造生态化低碳化园区

(四)加强园区安全监管

八、构建最优营商环境

(一)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二)建设服务高效园区

(三)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四)提高开发区法治水平

九、加强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强化招商引资

(三)完善要素保障

(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为科学指导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后五年工作,更高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以及浙江省关于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区域。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开发区”)前身为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2017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在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基础上整合设立为省级开发区(浙政办函〔2017〕21号),规划范围12.99平方公里。2020年经省政府批准,浙江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拓展至51.66平方公里,包含临港新城(白沙湾及金沙湾片区)、南洋片区(医化园区)、北洋片区、红脚岩片区、港口片区等区块。新一轮整合提升后,开发区面积拓展至72.95平方公里。2021年6月,国务院批复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现状基础

1.经济规模平稳增长

2020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01.8亿元,占临海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6%;实现工业总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8.4%,自2017年省级开发区设立以来,年均增速0.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例保持在30%以上;实现税收收入18亿元。开发区经济规模平稳增长,为临海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jpg

表1-1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主要经济指标表

2.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开发区已形成汽车制造、现代医药两大支柱产业,是台州七大千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制造领域,吉利汽车年产30万台整车基地投产,带动30余家知名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在医药制造领域,形成了“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拥有华海药业、海翔药业、奥翔药业等11家上市企业或上市企业子公司,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83.9亿元,在产中间体和原料药品种超过200个,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开发区科研实力较强、创新驱动氛围浓厚。开发区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研发中心1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拥有发明专利337件,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4%以上。浙江省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速建设,华海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和合作平台。截至2020年底,开发区拥有高层次人才153人,占全市65%。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创新要素聚集程度不断提升。

4.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开发区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59亿美元,是全国知名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医药自营出口额达到58.9亿元,占临海市医药对外出口额的64%。台州港头门港区口岸扩大开放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浙江)自贸区台州联动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港口建设积极推进,头门港一期1个五万吨通用泊位及二十公顷后方堆场与二期2个五万吨通用泊位及三十八公顷陆域堆场全部建成。进港航道、环岛公路、头门港铁路上岛工程进入筹备期。港口吞吐量实现突破,2020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77万吨,同比增长62%。

5.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以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国际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样板为目标,开发区组建水、气、工业固废和环境卫生工作专班,创新“一报一码一机制”环保管理机制,高标准推进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强化企业监督管理。完善环保监控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园区监控平台一期工程、危废全流程溯源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三废”治理全覆盖,并且通过企业循环化改造,在医化园区内形成了产业分工协作的循环型产业链,获评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是浙江省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示范区,省级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

6.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高标准开展城市建设,以白沙湾、金沙湾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坚持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优先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哲商小学头门港分校、临海市培文学校头门港校区等建成开学,汽车文化综合体、洲际酒店、万人公寓、白沙湾公园、北洋大道以西河道整治及景观绿化项目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产城融合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台规模有待提高。对标省内各国家级开发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GDP排名处于中位,已开发利用面积较小,税收收入不高,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产值在全省占比不够突出。二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在规划建设、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领域尚未具备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社会管理职能则主要依托属地政府开展,开发区一级预算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三是开发建设模式存在制约。开发区市场化运作及激励体制还不完善,现有管理机构与运营主体存在交叉,缺少与管委会政企分离、资政分离的独立开发运营市场主体,在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服务程度不足。四是环保监管压力较大。开发区内集聚了医药、化工、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监管压力较大。医化园区仍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危废、一般固废处置难等环境问题。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期,也是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变化的新时期。临海的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国际产业循环分工格局加速转变,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将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畅通将为开发区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升级步伐,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引领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机遇。国际循环畅通为开发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提供了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图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产业链重构。未来,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现代化的标志,对开发区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推动医药、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转型提升或搬迁腾退,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锻造未来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化改革驱动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十四五”时期,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产业链环节将进一步细分,服务型制造业等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布局。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数字台州的深化建设,临海“数字赋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紧抓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加大在战略性领域、核心技术和远期储备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升级浪潮提供了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和“大通道”建设重塑开发区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要素集中化网络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集中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等重要增长极引领作用强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开展“大通道”建设,进入更高质量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为开发区更深层次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进一步推动产业承接转移、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优势整合,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提供了机遇。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开发区经济发展新活力。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民营经济活跃、市场活力旺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之一。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之一,台州市提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争当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排头兵。临海市将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使命和主攻方向,为开发区打造民营经济沃土、重塑“台州制造”新优势、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打造融入台州核心区域桥头堡。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目标,加速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高能级开放发展平台,推动港产城湾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奋力做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引擎。

(二)发展原则

坚持港产城湾融合。突出“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湾、拥湾发展”发展理念,统筹港口建设、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发展,打造“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智造新城。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载体,加速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营造一流产业创新环境,打造台州湾科创走廊的产业承载区。

坚持数字高端引领。以产业数字化为方向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迈向中高端,集聚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培育行业领军型企业,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生态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带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主动接轨杭州、金义都市区,充分发挥头门港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合作,以“双招双引”集聚重大项目投资,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严格遵循台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以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的集约发展要求为基础,坚持环境保护倒逼机制,推进园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循环化发展。

[$NewPage$](三)发展目标

对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要求和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要求,“十四五”时期,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开放格局、城市品质功能迈向新的阶段,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规模能级跃上新台阶。构建具有头门港特色的标志性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国际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品牌。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十四五”期间成为突破性、标志度、有显示度的高能级战略平台。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孵化平台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R&D经费占主营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

改革开放进入新格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头门港发展成浙东南通江达海的新枢纽。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打造办事最高效率、办事最诚信、办事最担当、办事最清廉的开发区。港口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进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

生态绿色发展迈向新高度。人居环境福祉进一步增进,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空气优良率达到省市要求并保持稳定,全面消除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基本上消除区域臭气污染问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以上。

产城融合发展迈向新起点。围绕“数字赋能、整体智治”,通过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等方式,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模式更加完善,实现生产服务专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城市建设品位、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高品质全面发展。

表2-1 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发展目标表

1.jpg

三、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立足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汽车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港口物流、科技服务、城市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临港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一)重点发展三大先进制造业

1.汽车制造

(1)发展目标

聚力打造国内先进的汽车产业基地,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深入推动整零协同发展,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2)发展路径

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依托吉利等整车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大力度引进新能源车型、中高端车型,提升整车企业产能释放。采用产业驻点招商、源头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积极招引整车企业,强化全市整车生产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整零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本地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和水平,围绕吉利整车厂积极招引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重点吸引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空调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落户临海。整合提升现有零部件供应商,由售后维修市场转向贴牌生产市场,由零部件供货模式向系统集成模块供货转变。推动本地零部件供应商向新能源车领域转型,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动力系统和汽车电子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突破关键产品和技术。充分依托领军企业推进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新型动力直驱系统、先进动力电池和系统集成、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全生命周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搭建汽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数字化服务等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2.现代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聚力打造产业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环境生态良好、管理服务完善的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医药规上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医化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2)发展路径

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依托头门港医化园区、头门港综保区制剂出口加工区,继续扩大抗感染抗病毒药、心血管药、中枢神经药、解热镇痛、激素、造影剂等优势原料药,向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药转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全球专利药密集到期机遇,开展CMO生产和欧美高端原料药产业承接,发展市场潜力大、临床价值高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仿制,积极发展重大疾病首仿药,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特色仿制原料药、专利药原料药。

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依托化学原料药基础,鼓励企业加速向“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转型,加大制剂项目招商引资,逐步构建原料-关键中间体-高端原料药-制剂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鼓励企业采用CDMO模式,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质量水平的产品,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海内外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型医药集团。

加强关键制药技术攻关。发挥医药龙头企业优势和创新主体作用,加强药物研发和绿色工艺研究、工艺装备提升,开展高端制剂、特色原料药、关键医药中间体、现代中药及大健康产品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应用生物转化、手性合成、微反应技术、高效分离等一批绿色生产技术,不断优化生产工艺。

3.新材料

(1)发展目标

围绕现有产业需求,聚焦可降解材料、重点产业新材料等方向,着力建设区域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争创新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规上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2)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高端石化新材料。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关键需求,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和国外封锁,聚焦乙烯、丙烯、碳四、苯、甲苯等化工原材料高端化利用,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工新材料。

培育发展可降解新材料。着力构建以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为主,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可降解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由生物质制得的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纤维素,由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制得的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系列(包括PBS、PBAT、PBSA)、聚乙醇酸(PGA)、聚己内酯(PCL)和CO2共聚物等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满足台州和省内替代产品推广应用需要,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全国领先的可降解材料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重点产业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延伸发展新型工程塑料、绿色环保建材、医用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海洋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关联新材料。围绕汽车、装备等产业,发展机械强度高、耐热性好、电绝缘性优异的新型工程塑料。围绕医药产业,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

[$NewPage$](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数字经济

面向重点产业智能化需求,重点发展车用传感系统、电控单元、车载电子系统,大力发展精密光学器件、高端传感器件等核心零部件。积极培育智能终端产品,面向装备制造、医疗、教育、家居等领域需求,大力发展新型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智能电子产品,进一步提升智能电子器件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监控信息集成、自动实时控制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等流程控制软件,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现有装备和产品中的应用程度。

2.新能源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大优质新能源项目和企业引培,鼓励发展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发电,积极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规划液体化工品储罐区或LNG接收站作业区,争取引进国字号石化大项目,发展加工生产LNG或液体化工品等下游产品。布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负碳排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技术。

3.高端装备

提升发展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精密传动、液气密元件及系统和伺服控制机构,扶持培育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提升在高精密零部件及电机领域的产业实力。以中联重工为龙头,鼓励发展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大力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依托台州船舶工业制造和配套体系基础,发展主流船舶及特种船舶,积极引入具备修理改装海工装备、建造大型海工勘探生产平台和各类海工辅助船能力的龙头企业。

(三)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

1.港航物流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以头门港新区站货场为核心,加强铁路、水路、公路运输方式无缝对接,推进建设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依托临海头门港国际物流园,谋划建设国家级物流仓储基地、长三角南翼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港航物流服务,积极拓展物资供应、船舶管理、船员服务、航运金融等海事服务链。

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充分发挥头门港深水岸线和广阔腹地的优势,加强对接宁波舟山港,围绕煤炭、钢材、建材、LNG、粮油等大宗商品,加快推进LNG储运基地、钢铁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集大宗物资储运、加工、中转、贸易于一体的浙东南大宗商品物流枢纽。

优化发展制造业配套物流。支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为腹地制造企业服务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展示、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重点发展汽车滚装物流。引进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

完善航运服务。完善港口拖轮、引航等基础功能,鼓励发展港口物流管理服务、港口航运交易、航运经纪等,积极推进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与快递服务。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完善保税展示、保税交易等保税物流服务。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优化通关环境。

2.科技服务

大力发展研发创新。聚焦医药、化工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联合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转化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支持企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研制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首台套产品。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引进培育一批研发设计、科技孵化、产品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引进转化。

完善检验检测服务。针对汽车、医药、装备等产业需求,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集聚发展计量、检验检测、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构建“1+N”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提供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全链条服务。依托吉利汽车,面向台州本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建设汽车常规检查、整车及发动机专业试验室,开展发动机、车用滤清器、转向器、密封件等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检验检测服务,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业。对接杭州、宁波、台州等地优势资源,深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促进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开发区集聚。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主导产业领域,支持企业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本地产业能级。支持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向科技银行延伸转型,扩大科技信贷规模,探索发展科技小贷,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增量扩面。

3.城市服务

培育发展现代商贸。建设1-2家高品位商业综合体,积极引入新零售、免税展销中心、生鲜超市、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新型美妆等业态,适度设置酒店、大型商超、精品百货、品牌专卖等,形成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发展态势。

着力发展滨海旅游。依托开发区周边山海景观资源和优质港口旅游资源,以桃渚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景区,东矶列岛、白沙湾、龙湾海滨等为重点,发展山地探险、古道观光、休闲观光农业、高山观海、山海渔家等旅游产品,打造“牛头山-兰田山-白岩山-桃渚火山地质公园”山海景观旅游线路。

配套完善居民服务。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育幼服务、教育服务等,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导向,稳步发展现代化、保障性房地产业。

(四)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集群为重点,发挥西门子赋能中心等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分行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积极对接“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先进数字技术在制造过程的应用,鼓励企业深度上云,切实提升生产管理效率。推动数字技术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培育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文娱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精细化水平。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聚焦本地重点制造业,重点开展智能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推广。重点实施一批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制造业要素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再造、企业组织重构。

推广数字应用场景。鼓励突破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数字化转型共性解决方案。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引导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服务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壮大数字化转型服务,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数字生活新服务”工程,促进互联网、移动智能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数字文旅、数字健康、数字出行、数字政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推进台州市“三区两市融合”的发展战略,强化高能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以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为目标,精致打造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临港新城,合理布局北洋汽车及高端装备产业园、红脚岩新材料产业园、南洋医药化工产业园,逐步形成“一港、一城、三园”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城。

图4-1 “一港、一城、三园”总体布局

一港:头门港区。位于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头门岛。坚持以港兴业、以业兴城,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以港口项目建设、集疏运配套项目以及临港产业的配套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不断优化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及相关的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等。将头门港区建成辐射浙江中部及赣、湘、皖的功能完备的综合物流大港,打造开发区发展临港制造业及新型产业、建设新兴湾区城市、提升区域经济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载体。

一城:临港新城。位于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具体范围是东至北洋大坝,南至台州湾,西至南洋十路,北至吉利大道。以提升行政、金融、商务、居住、生活功能为发展方向,以“精致规划、精致打造”为原则,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中心城区,建成台州湾区港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推进高端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科技研究、知识服务、商贸服务、商务办公和总部经济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白沙湾蓝色海湾、金山湾诗意小镇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协助推进头门港培文学校、港城医院的建设,加快完成达道、新建、白沙、头门四村康居工程建设。谋划推进职业教育学校、职工公寓等建设,强化提升技能型人才配套设施保障。

三园:作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制造业、新兴临港型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升级打造成为“高能级产业平台”。分别为北洋汽车及高端装备产业园、红脚岩新材料产业园、南洋医药化工产业园。

北洋汽车及高端装备产业园。四至范围东至北洋大坝,南至吉利大道,西至滨海第一大道,北至短株山脚。以吉利汽车为龙头引领,加速引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车辆等整车生产企业。依托吉利汽车研究院,构建汽车工业研发创新及检测体系,打造形成汽车整车、配套零部件、检测和研发等产业链。积极推进汽车产业价值链由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沿北洋大道东侧积极谋划布局汽车超市、汽配市场、头门港文化综合体项目,打造汽车产业城。全面融入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大力引进自动化、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红脚岩新材料产业园。四至范围东至围涂大坝,南至短株山,西至四上线,北至蒲蓝山。积极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加快规划用地性质调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快引培新材料标志性项目,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市场前景好相关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力争创建省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和国际竞争力。

南洋医药化工产业园。四至范围东至南洋十路,南至台州湾,西至杜南大道附近,北至东海第二大道。以“绿色化、安全化、标准化、智慧化”为原则,重点发展化学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着力完善现代生产服务业,打造“绿色药都”。充分发挥医化园区产业优势、出口渠道优势,加快优质医药原料药企业导入。持续深化循环化改造成果,加快实施第二轮环境综合整治,严控电镀产业分布在南洋二路和南洋三路之间,逐步清退农药、合成革等项目,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健全“监管要求一体化、应急保障一体化、监控一体化、人流物流管控一体化、医疗救助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聚焦医药中间体项目,积极寻求与其他化工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强化项目招商、人才交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

(二)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

全面提升台州综保区能级。立足综保区“五大中心”的定位,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综保区“一区一基地一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自营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加工贸易、物流仓储、跨境电商、文化传媒、金融服务等产业,拓展进口商品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务。对接头门港区多式联运战略,打造浙东南集装箱进出口集拼、分拨、配送基地。全面实施“互联网+金融+贸易+保税”战略,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塑料等大宗原材料进口集散分拨中心,打造浙东南对外开放高能平台。

积极参与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优化提升环境“软实力”,推进行政高效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改变行政治理理念,打造高效、透明、低成本的行政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促进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推动试点改革,推进投资自由化,加强企业服务机制改革,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企业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信息公示平台。同时,借助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产业,加快临港物流业、临港制造业、新型临港产业等业态快速发展,助力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领先的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体系。

加速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和支持传统电商企业、贸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引入和培育跨境电商服务型、资源型企业,完善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做大做强。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延伸电子口岸等功能,探索通关监管服务新模式及部分领域跨境贸易结算,完善监管服务流程。完成口岸监管区建设验收。

推进红脚岩“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区优质的港口资源、区位市场条件,以荣盛新材料(台州)项目为核心,建设以高端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国家级新材料基地,促进提升开发区产业能级,助力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立足高端化、特色化、绿色低碳的原则,将新产业平台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端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

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逐步建设能级突出、业态高端、数字赋能、开放发展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区,重点以头门港区为主载体进行谋划创建,作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形成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一)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谋划建设标志性创新平台。围绕汽车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重点方向,积极承接台州湾科创走廊创新资源,发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产业基础优势,以新能源车为主攻方向,谋划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医药健康的新药创制、生物合成、绿色制药等领域,整合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博士后工作站、台州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头门港孵化平台等创新资源,加速现代制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打造高水平科创服务平台。加强本地龙头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和“国字号”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企业和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机制。重点推进省级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围绕医药创新各个环节,完善药物检测认证、临床试验、国际国内注册、科研教学等功能,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集创新研发、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环节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提升浙江省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服务能力。谋划建设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实现开发区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培育孵化全覆盖。

(二)强化企业创新创造能力

大力引培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创新型、领军型企业发展,挖掘、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重点围绕汽车机械、医药健康等行业领域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加强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改造、质量标准提升、专业化发展、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完善投融资服务、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集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要素供给,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为开发区打造一批“隐形冠军”。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进行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现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双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创新联合体,重点推进医药化工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现代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海内外专业领域知名院校与开发区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跨境孵化器,建设跨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引育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对接省市人才相关政策,切实推进浙江省“鲲鹏行动”、台州市“500精英计划”,以及台州、临海相关人才政策在开发区的落地实施。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以及在港航物流、综合保税、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积极探索飞地用才、兼职兼薪、候鸟式专家等柔性用才方式,大力扶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技术中心、孵化创业中心、现代服务人才综合体等的建设,加速高端人才聚集。

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高级技能型人才群体,为开发区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提供保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台州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高端人才产业园建设,联合东三省各合作高校共建生物制药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程,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深化技师研修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程师直评等制度。

营造优越人才环境。以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运行主体,探索建立项目攻关、科研立项、产品开发、技术难题等揭榜挂帅的人才使用体制机制。健全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全面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办好人才创业生活“关键小事”,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建设。落实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政策,完善对人才在创新创业的定向扶持、风险补偿、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健全基金管理、投资、绩效评估等机制,推动基金与项目高效对接,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国有企业债权类扶持撬动作用,打好“以资引才”组合拳。

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基站和高品质无线网络,推动实现开发区内5G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新一代宽带互联网,推进“万兆进园区,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工程。超前布局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物联网、人工智能平台、卫星时空信息服务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构筑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网络。

大力发展智能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交通设施,规划智能网联道路,打造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绿色货运配送信息平台,构建协同高效的智能物流新体系。发展智能化清洁能源设施,完善综合供能服务站、充电桩网络及平台、智能化油气设施等布局。实施数字水利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库保护等水利感知网络,建设数字化水资源配置平台和水灾害风险管控平台。

(二)构筑“内联外畅”的交通运输网络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建设。以头门港为中心,重点推进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加快融入台州“三区两市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积极谋划推进市域铁路S1号线(临海段)建设,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与台州市中心的交通联系。

构建畅通高效水运体系。充分发挥头门港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国家级示范工程,推进头门港滚装码头、头门港物流中心等建设。加快头门港铁路支线上岛,贯通铁路至港口“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头门港货物吞吐能力,承接宁波舟山港辐射溢出效应,加强与金义都市区的联系,全面提升与陆上交通体系的对接能力。

完善公路通道网路。加快融入临海市“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积极对接沿海高速。加速推进红脚岩大道和北洋大道隧道、杜盈线至红脚岩公路等对外交通连接线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与浙中金丽衢地区及温岭沿海货运中心的交通联系,着力提升交通干道的通行能力,形成快速路与主干道高效衔接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完善重点功能片区、重点园区等路网建设,加快组团间干道相连、组团内快慢分离的路网体系。着力完善优质公交服务网络,设计优化公交线路,更新提升公交站牌设施,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

专栏6-1 “十四五”重点交通建设工程一、轨道交通重点规划建设项目1.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新建铁路项目,预计于2022年开工,2026年完工,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全长14.7公里,总投资约46.3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30亿元。2.市域铁路S1(临海段):预备类项目,预计于2027年开工,2030年完工,全长15公里,总投资约65亿元。二、水运重点规划建设项目1.头门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工程:新建水运项目,预计于2022年开工,2023年完工,航道全长24.1公里,总投资约3.1亿元。三、公路重点规划建设项目1.国道项目:351国道头门港疏港公路二期工程。2.县道:临海大汾至下畔连接线工程、杜桥至盈峙公路延伸至红脚岩工程。3.专用公路:头门岛环岛公路(一期)工程。4.公路:红脚岩大道(杜盈路至枫林大道)工程、北洋大道隧道工程、头门岛环岛公路(一期)工程、B2、B6、B8道路项目、东矶大道北侧道路项目、吉利大道北侧道路项目、港铁大道北侧道路项目、疏港公路北侧道路项目、东海大道金沙湾大桥工程。5.预备项目:351国道临海邵家渡至杜桥段提速工程、S203 小芝至桃渚至临海港区工程。

(三)完善环保设施体系

升级污染监管设施。建立园区企业特征污染物数据库,通过建设智慧园区环保监管平台实施监管。强化“一报一码一机制”等科技监管手段运用,提升开发区环保常态化监管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快企业危废全流程管理系统建设,集成接入智慧园区监控平台,完善平台一网覆盖监测体系。推进水污染自动潜孔网络、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及预警系统建设,确保形成快速有效的水污染多层级事故防控体系。建立完善园区空气质量监控体系及固定污染源监控网络、园区环境异味管理及溯源平台、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打造“空气洁净园区”。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形成收集和排放配套协调的城镇污水收集输送系统。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完善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完善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污水达标排放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强化污水接管、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新建北洋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南洋第二污水处理厂,构建起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一体化排水网络。

完善废气处理设施建设。以“清新园区”建设为载体,开展新一轮涉VOCs排放的重点工业园区废气处理设施建设。注重源头控制,提升车间装备水平,强化废气的收集,减少无组织废气的排放,有效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同时采用树脂吸附、膜吸收等工艺对高浓废气进行预处理,提高废气的总体处理效率。

强化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实现开发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重点推进星河环保、德长环保刚性填埋场、中国航天固废研究院建设,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强化资源能源保障

加强水资源保障。开展开发区水资源论证评估,明确开发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格落实区域用水总量、强度管控和项目准入水效标准,强化开发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完善开发区输配水管网设施布局,加速开发区水厂新建工程,积极推进环状给水管网敷设工程。

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结合开发区用电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适时推进220kv、110kv变电站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加快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站等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供热热源近期以临港热电及台州电厂为主要供热热源,远期根据产业用热需求,适时推进临港热电扩建,作为南洋片区集中供热热源,加快推进红脚岩片区南部北洋热电厂建设,作为红脚岩片区、北洋片区集中供热热源。加快推进北洋片区热源点、南洋片区供热一体化建设,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着力完善燃气输送网络。加快推进头门港LNG接收站以及南洋、北洋的建设,强化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的能源需求保障。率先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试点建设工程,打造“互联网+城市燃气”智能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七、打造美丽宜居港城

(一)完善品质化高端化公共服务

加强高质量教育资源普及。促进开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推进开发区幼儿园、小学建设,加强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学徒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密切合作、中高职有效衔接,加快构建与开发区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临海市政府积极对接,串联市、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共体,着力构建医防融合、优质高效、分级有序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省市级、区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大卫生财政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加快引进建设专科医院。加快推动临港新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设,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和增强医疗卫生辐射能力。

前瞻性布局文体娱乐配套设施。高水准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打造市民家门口的“15分钟品质生活文化圈”。加快建设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完善超市、影院、餐饮、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推动开发区配套设施品质化发展。倡导“全民健身”文化氛围,谋划建设体育中心、露天健身场、沙滩运动场等体育设施。以多元化、特色化的文体娱乐配套设施作为开发区引才、留才的重要保障手段,推动打造文化交融、创新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新港城。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涵盖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普通商品房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供给体系。加快推动分类保障,稳定住房供应规模,优先保障人才住房建设用地需求,重点解决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居住需求,逐步解决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多层次居住需求。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发展长租房,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准入退出管理机制。

(二)建设持续增收分配体系

强化新区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推进临港新城、北洋区块、南洋区块、红脚岩区块相向联动发展,提升新区人口承载力。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到临港新城就业居住,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加大“三孩”政策宣传力度,普及优生优育幼教知识。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充分挖掘新兴产业吸纳就业潜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高校毕业生来开发区就业创业,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推进技能成才和技能就业。拓展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快递、外卖、网约车、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确保城乡群众充分稳定就业。

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工资性收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投资入股、产权交易等制度建设,强化保护股权、债权、物权和知识产权等权益,鼓励推广员工持股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和帮扶,加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创新社会帮扶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三)打造生态化低碳化园区

推动低碳园区建设。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广泛应用绿色能源,在开发区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鼓励重点企业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推广使用新型环保节能建材、节能门窗、节能灯具,强化新建厂房建筑节能,加强对既有厂房建筑节能改造。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引导居民更多选择节能家电、绿色住宅、新能源汽车等产品。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化开发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水系廊道、防护绿地、节点公园建设,加快构建蓝绿交融生态景观格局。重点结合白沙湾、金沙湾打造滨水景观公园、滨水廊道。完善沿东海大道等廊道空间道路景观带和绿道体系,建立多层次公园体系,积极谋划推进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设,结合服务人口优化公园空间布局,谋划布局儿童公园、汽车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保护开发美丽海湾。加强海岸生态修复,重点保护沙滩、岛礁、滨海湿地、一类农渔业区及养殖区等敏感生态系统或农业经济区域。加强对周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实行生态用岛开发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海岸景观损伤、河口生态功能退化、滨海湿地破坏等的整治修复。严格执行海岸线资源管控规定和生态红线保护区,保护以滨海湿地、沙滩等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为主的生态岸线。保护大小镙、雀儿岙、田岙-长屿、临海东部养殖区,保障海洋农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四)加强园区安全监管

强化产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督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的安全职责覆盖网络。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控体系建设,针对开发区重点产业的安全薄弱环节,改进和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切实执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主要任务,强化医药化工、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与风险防范。持续推进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一企一方案自动化改造提升工作,全面提升设备和自动化水平,增强企业本质安全。

强化应急管理与防灾减害。建立完善防台防洪防涝体系,提升开发区应急管理与防灾减害水平。加强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防汛、水文、气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重大工程、薄弱地段、防台设施的监测,重点提升台风应急反应能力。加快推进南洋涂海塘提标加固及东部平原排涝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定期、定点对重点地段的雨污管网进行疏通,打好防汛防涝“主动仗”。积极谋划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加快推动自然灾害应急防控体系数字化升级,实现应急防控出动及时、点位精准、实施高效。

强化社会安全治理。加快天网系统建设,推动开发区警务、交通、应急等领域监管数字化升级,提升开发区社会治安监管水平。依托巡回智慧法庭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派出庭两大平台,加大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等处置预防力度。深化“无盗抢城市”建设,加强警、政、企、民对接互动,开展精准化防盗抢骗宣传,协同推进园区平安建设、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

八、构建最优营商环境

(一)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对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管理职能要求,积极争取扩大开发区管委会事权,增强管委会对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重点聚焦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港口建设运营等经济管理职能,统筹履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管理职能。强化“一港、一城、三园”空间结构下的经济管理、开发建设和投资服务,以统分结合的行政管理模式增强开发区管理效能,形成集中统一、精简高效的体制架构。

建立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构建“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开发”的平台管理制度体系,党工委、管委会遵循精干高效、服从功能、服从发展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支持市场化开发运营主体承担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专业化服务。由海投公司等平台负责临港片区、红脚岩片区,由浙江头门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港口片区,推动园区开发提速。探索“产业基金+银行资本+产业项目”模式,按市场化原则推动基金规范运作,撬动市场主体和金融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建立独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开发区一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封闭运作模式,提升开发区资金聚集能力。开发区范围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等市得部分全额返还给开发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完善开发区与杜桥镇、上盘镇属地政府税收财政分成制度。

(二)建设服务高效园区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企业办事面对面服务提升,强化“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等要求,打造开发区办事大厅,切实落实“办事不出区”。持续推进产业政策兑现改革,实行政策发布“一网化”、信息推送“主动化”、审核发放“无缝化”,实现产业政策兑现全流程“一网通办”“一次不用跑”。持续推进机关“最多跑一次”改革,把部门化服务集成为“一站式”服务。聚焦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获得信贷等企业发展关键环节,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构建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验证、一表填报、一窗受理、一次领取、一日办结,“六个一”新模式。

推动园区数字化改革。激发开发区数字政府建设的创新活力,汇集企业需求,提升数字服务能力。探索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努力推动数据有序开放、有效供给和综合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构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权责清晰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进开发区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创新资源外溢,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都市区,推动在科研、人才、创新服务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以“飞地”等形式加快承接领先地区的创新资源外溢,创建区域创新微中心。积极承接优势产业外溢,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圈。重点关注汽车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时尚休闲等长三角优势产业生产环节和配套环节外溢资源,补齐、壮大、拓展开发区主导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推进华海、吉利等优质企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联盟。

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台州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推动建设台州综合保税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合作,与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舟山综合保税区等开展综合保税服务合作,建设“保税飞地”。主动对接“义新欧”陆上开放通道,积极发展煤炭、建材、工业原料等大宗商品物流。抢抓RCEP签订契机,加快研究出台区域性的便利化政策,切实推动内外贸联动发展。紧抓中欧投资协定签订机遇,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支持外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四)提高开发区法治水平

构建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深化综合行政审批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加强行政合同签订和履行监管,建设守信践诺政府。完善营商环境便利度评价体系。

构建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深化诉源治理,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执法+联合执法”执法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优化配置执法资源,规范精简执法事项,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加强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者等重点人员法治教育,推进多层次全领域依法治理。

九、加强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管委会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专员为成员的“十四五”规划工作专班,负责推进规划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定期组织各部门就发展进程开展专题汇报工作会,确保信息畅通、任务按时高质量推进,重点加强与省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攻克重难点问题。

(二)强化招商引资

探索开发区一体化招商新机制,加大“基金招商”、“飞地招商”、重点核心城市“驻点招商”、智囊参与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多元化的创新模式。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以项目为王,吸引能形成“产业链”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投资创业。制定并落实财税、土地、用能等配套优惠政策。紧盯500强企业、央企开展投资信息搜集和分析,有针对性主动上门招商。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盘活境外招商引资渠道,挖掘侨资侨智资源,大力推动海外台商回归。

(三)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人才引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制定在地人才引培政策,大力引进开发区优势产业以及目标发展产业的创新创业队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支持相关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孵化创业中心、小微创业园等建设,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载体。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研究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加大对开发区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主体给予房租补贴、财政奖励等优惠,重点向开发区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的战略性产业项目倾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撑。

强化土地指标保障。积极对接省、市部门,做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高能级产业平台谋划工作,同时争取留存用地指标对“十四五”产业规划进行保障。加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及省重点项目,拓宽用地指标来源。对重点产业提升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工程,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项目落地。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工作,提高企业用地效率。

(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制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年度任务、工作进度等。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形成开发区“十四五”发展年度评价分析报告。落实开发区整合提升实施方案,实行聘任制度改革,匹配建立“以实绩论英雄”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对达到目标的项目、企业、部门进行奖励。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具体工作和进度安排的实际情况,按照程序依法对规划进行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确保规划科学有效,增强规划的可执行性。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