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观点

透视光伏产业: 繁荣之下的产能过剩隐忧

环球网发布时间:2023-06-08 09:01:33
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已经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为中国光伏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创造了发展动能和重大发展机遇。

专家预测,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乐观估算为140GW,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近年来,光伏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江湖混战”的现状,逐渐引起很多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近日来,“光伏产能过剩”的观点不绝于耳。这些言论道出了光伏企业的一丝苦楚,也给欣欣向荣的光伏产业带来一抹隐忧。

我国光伏行业在空前繁荣、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技术更新快、价格竞争激烈、应用受限等挑战。

光伏产业的爆发:双碳经济催生的新宠儿

由于我国提出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比发达国家提出的时间短,依赖传统能源的产业基数大,产业类型多,致使国家在统筹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已经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这为中国光伏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创造了发展动能和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54.9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量达到307.78GW。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成为新增装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电源类型。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6.3GW,同比增长41.8%;分布式光伏新增51.1GW(户用分布式25.26GW),同比增长74.5%,占全部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的60%,成为新增光伏装机的首要力量。截至2022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392.04GW,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234.42GW、分布式光伏157.62GW。

专家预测,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乐观估算为140GW,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和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2022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

产能过剩隐忧:场内外玩家纷纷“大干快上”扩产

光伏产业,尤其是分布式光伏,打破了传统能源的地缘限制,降低了准入门槛,为更多中小企业参与能源产业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我国在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能源行业央企和国企居于市场主要地位。在双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光伏装机数量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的比例,光伏产业成为增能减碳的“未来之星”,备受瞩目。

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光伏产业发展的雄厚条件和肥沃土壤:

一是光伏的能量来源――太阳能,遍布宇宙容易获得,具有再生性;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近乎零污染。

二是光伏产业技术入门门槛相对不高,先行入局的光伏企业已经走了十几年、二十年,在硅材料制备、光伏组件加工、逆变技术实现等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三是光伏产业投资相对其他发电方式有优势,独立光伏每3460元的投资即可解决一人的用电,而投资电网却需要13385元,是独立光伏的3.87倍。民营企业投资光伏产业投资额可以根据具体安装光伏组件的总功率来计算,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为例,建造成本大概是8元/W左右,因此1MW的电站约800万人民币。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800万元投资就可进入光伏行业,门槛低于火电等传统能源产业。

四是光伏企业投资收益未来可期。国家推出了光伏并网和分布式能源售电等政策,为企业发电售电提供了出口。企业一次性投资800万元,投资内部收益率在10%左右,高于部分制造行业的收益率,另外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还会下降,收益提高。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非常看好光伏产业的未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问题,但光伏是有着高度确定性、发展前景的行业。“在全球气候共识大背景下,光伏在全球大范围内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最低发电成本,毫无疑问会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下,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能源自主,光伏可以帮助其摆脱能源依赖,因此这种背景下发展光伏一定最具确定性。”钟宝申的观点是对很多光伏人面对行业发展困境,坚定目标、矢志不渝、奋勇前行最好的注解。

通威集团主席刘汉元在2023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化石能源消费量会大幅下降,光伏发电未来可能会是主要的一次能源。”随着光伏等新能源站上“时代C位”,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预计,2027年光伏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面对光伏产业的大好前景,许多企业都想分羹而食,甚至有不少跟光伏不沾边的企业也跨界而来。一些硅片、组件企业“大干快上”扩产,抢占发展先机。当前行业各环节扩产规模均出现了量级水平的提升、“大手笔”投资不断涌现。

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约1.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涌向新能源产业风口转型投资的金额占全球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在新能源产业未来一片向好的整体态势下,国内光伏行业竞争程度正在加剧。

光伏产能过剩,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江湖混战”的现状,逐渐引起很多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近日来,“光伏产能过剩”的观点不绝于耳。这些言论道出了光伏企业的一丝苦楚,也给欣欣向荣的光伏产业带来一抹隐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3 SNEC大会上,呼吁业内理性扩产。他直言:“光伏产业具有极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行业内外的广泛共识。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王勃华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尽管这些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毕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扩产规划基数,它预示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酝酿之中。”王勃华的观点比较理性,剑指光伏产业痛点,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

与王勃华持有相近观点的人大有人在。能源产业大咖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认为能源转型已成必然,行业市场前景光明,但是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容忽视。李振国表示,2023年底整个行业的产能将超过700GW,还不止于此,仍有产能在规划和推进中,预估明年底行业产能规模将达1000GW。对于那些资金不雄厚,技术不领先、品牌建设不到位的企业而言,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弱一些。

在2023 SNEC光伏展期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介绍,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2022年全年光伏主产业的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若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高达3.8万亿元。

高纪凡对光伏产能过剩有清晰的认知。他指出,应该看到,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光伏产业要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核心还是要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生态,而不是各自为政;另外,随着光伏市场的扩大,产业发展需要电网、储能等作为支撑,解决消纳问题;再者,在全球都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制造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要推动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合作与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建议,要理性第一,有序进化。从野蛮扩张、无序生长、大起大落的历史周期波动中吸取教训,从冲动盲目型投资向理性稳健型投资转变。同时,要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摆脱低层次的行业内卷,走差异化、互补化协同发展之路。尊重知识产权,共同保护行业创新成果。此外,要科技为先,创新为王。回归到新能源发展的第一性原理――基于科技提升带来的成本经济性。在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方面,携手合作,取长补短。朱共山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探索光伏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到了脱离“光伏产能过剩”初级竞争模式的独门绝技。

与朱共山一样,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在思考光伏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路径。陆川在2023 SNEC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3年光伏展会空前火爆,因此有可能未来的产业过剩会到来。将来光伏企业往海外发展布局将成未来趋势。他主张“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将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找到新出路。

面对光伏产能过剩的竞争局面,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主张开放合作、良性合作。刘汉元在2023SNEC光伏展上说:“中国光伏从不缺少竞争。关键是要减少无序竞争,增加理性的商业思考,增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为你好,你为我好的良性商业文化。”刘汉元表示,合理控制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不仅对于光伏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行业参与者共同的责任。

从以上光伏行业企业家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他们在看到光伏产能过剩的同时,也非常认可光伏产业前景广阔,主张企业应该面对发展困境,找到破解之道,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背后的枷锁:光伏产业发展三重困境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在空前繁荣、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技术更新快、价格竞争激烈、光伏发电应用受限等挑战。

技术难点多、更新快的挑战。目前,光伏领域技术包括晶硅太阳能光伏、柔性太阳能光伏、薄膜太阳能光伏、有机太阳能光伏等。这些技术虽然有助于改善光伏发电的效率,节约使用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应用需求。但是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市场上N型电池尚未实现对主流技术PERC的替代,TOPCon、异质结(HJT)、HPBC、钙钛矿等新技术仍有很多提升空间。

另外,由于光伏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快,很多企业担心基于某一技术的项目大规模投产后,此技术已经落后于时代,和后投产的企业相比不具有技术先进性,因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有些企业戏称“不入局只能做光伏蓝海大市场的看客;入局后稍有不慎,就会‘谁先入局,谁先死’”。这是一种发展悖论,真正考验企业的智慧。

价格竞争激烈。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是光伏发电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很多企业陷入了电池组件的价格战,给行业发展带来挑战。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光伏组件价格均价达到单玻每瓦1.85-1.90元人民币。2023年5月下旬,一线厂家光伏组件价格均价下滑至单玻每瓦1.6-1.63元人民币、双玻主流价格1.62-1.65元人民币。中后段厂家价格已出现每瓦1.5元人民币的低价。有些企业认为组件价格下降导致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陷入了企业发展的迷茫之中。

光伏发电应用场景受限。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行业内光伏发电效率明显提升。日前,隆基绿能发布了异质结概念产品2681和Hi-MO 7 HPBC组件,还宣布了在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了高达31.8%转换效率,位居行业领先水平。这说明,光伏发电技术如果得到很好的应用,将成为电网发电的有效补充。但是实际上在用电终端,由于屋顶承重、商业模式等现实问题,在工商业、户用等广阔的潜在市场中,光伏发电的接受程度和安装率仍有待提高。

光伏变革之驱动力:破解光伏产能过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树立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思维。能源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势在必行。发展以光伏为主体的清洁能源符合世界发展趋势,也是破解我国“贫油、少气”困局,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倡大力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面对碳中和的发展大势,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硅能源必将担当时代大任。

然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艰巨且道路漫长。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无论当前面临哪些难题,都应有全球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勇往直前抢占未来光伏产业展制高点,塑造未来发展优势。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政策调控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除了借鉴国外的激励政策外,我国可根据国情制定个性化政策。例如,2023年1月我国发布了18项光伏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政策3项,地方政策15项。政策内容涉及推动智能光伏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协调发展,良性互补。

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回天新材董事长章力认为,2023光伏展会带来的创新封装解决方案是针对解决新技术领域当下及未来的问题而生的。“新技术向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更高的阻水要求和更高的阻氧要求。单纯想阻隔水汽并不难,产品要实现产业化,就要能够满足工艺及综合性能等多方面要求。”光伏企业应对标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光伏发电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方向涵盖整个产业链条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加工工艺、制造装备、工程安装实施等方面。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幸福谋福祉。

推动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降低成本。持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降本增效始终是光伏产业发展的第一性原理,企业要追求更高的产线效率、更低的返工率和更低的度电成本,助力光伏材料创新变革。太阳能是自然界的免费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对地域的限制小,只要阳光充足就有发电可能。整个发电过程用到的设备和材料少,不需要机械动力发电装置,这使得太阳能发电容易形成规模化效应。规划化发展的结果将带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提升利润空间。未来这种低成本的发电方式规模化推广必将为发电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提升光伏发电智能化管理水平。建立不同地区光照水平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企业的试错成本。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为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伏企业完善“光伏+储能”模式,打造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提高光伏发电利用率。

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应用场景。光伏发电重在供给侧应用,光伏企业应与传统能源行业、电力企业、房地产公司、各种公共场所运营机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创新应用模式,例如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设备融资租售模式等,减少运营机构前期垫付成本。光伏企业拓展柔性太阳电池在移动通信、车载移动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也将为企业打开另一扇通往成功之门。鼓励居民通过“晚上充电、白天卖电”方式进行电力运营投资,实现电力企业削峰填谷,提高电力应用率;或鼓励居民购买长周期的电力,确保电力供应稳定。

光伏产业之大蓝海:光伏产业增量市场,入局企业前景可期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光伏对能源系统的演进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光伏发电可以解决无电人口和贫困地区用电;全国光伏装机多数在西部省份,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沙漠化土地,并能有效改善土地的沙漠化情况。此外,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光伏发电的用水量仅是煤电用水量的50%,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发展光伏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根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升至25%,2060年达到80%。光伏作为非化石能源的主要部分,未来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会逐渐上升。这为光伏企业提供了30多年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从目前到2060年,光伏产业有3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仅中国光伏市场规模达到千万亿元级别,如果加上非洲、东南亚市场,市场规模可达到数千万亿元以上。

目前,很多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奠定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光伏组件已经出口到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中国企业形象。光伏是未来的能源,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的、重要的赛道,如果光伏企业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在国家能源和双碳战略引领下,应树立打造“百年长青”企业的发展观,以开放合作的心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和创造精神,塑造核心技术优势,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不惧竞争和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整合产业资源开放合作,有序竞争,让光伏惠及全球亿万人,恩泽后世。

本文结合我国光伏产业现状探讨光伏产业发展路径,期望为光伏产业提供独特视角,注入发展动能,也与社会各界关注光伏产业发展的人士共勉。

来源:环球网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