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人物

中创碳投唐人虎:全国碳市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IPO早知道发布时间:2022-05-24 11:55:46  作者:Olivia Cui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去年开始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期间,共纳入电力行业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5亿吨。

  到目前为止,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动还很有限。根据路孚特(Refinitive)的数据,2021年全国碳排放配额成交总量为4.1205亿吨,包括区域排放交易试点和被称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碳抵消。然而,起步缓慢的情况并不少见,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在2005年启动后的第一年,配额交易总量仅3.21亿吨,但2021年已达到120亿吨。

  唐人虎是国内最早参与碳市场建设的人之一。2005年,他在大唐集团组建了CDM办公室,从事CDM项目的开发。CDM即清洁发展机制,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后于2005年正式生效。当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注册一个CDM项目,将碳排放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能为企业带来百万甚至千万的收入。

  与此同时,大唐集团CDM办公室的成员,也开始参加中国碳市场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唐人虎曾主持完成国家937计划的“碳关税,碳市场相关问题研究”,并作为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CCER)项目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专家,参与了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2010年,他带领团队从大唐集团出来,创立了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早期从事与碳减排相关的咨询业务。

  在当时,国内碳圈还处于起步阶段,碳减排的概念还未真正流行起来。随着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提出,整个行业来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中创碳投也乘着行业的东风,成为行业里迅速成长的企业,团队从成立之初的12名员工,发展为现在360余人的专业化团队。

  中创碳投的业务也从早期的咨询服务,逐渐拓展形成一系列碳中和综合服务——包括面向企业及政府的双碳领域咨询服务、绿色数字化产品研发、碳SaaS产品开发、绿色投融资服务、教育培训业务,以及在多个城市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碳工场”等。

  到目前为止,中创碳投已服务超过3,000家企业与180家地方政府机构。

  近日,《IPO早知道》对话了中创碳投创始人兼总经理唐人虎。在这次对话中,他分享了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目前讨论热度较高的碳关税、碳排放配额、CCER等问题。

  以下系精编整理的对话节选:

  Q:作为最早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的亲历者,您如何看待碳市场这些年的发展以及变化?

  唐人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我在大唐开始做碳市场的CDM项目,那时候还是国际碳市场。CDM即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间接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一种方式。在这一阶段,我国完成了大量CDM项目的注册与实施,它也是我国风电、光伏、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直到2010年我带领团队从大唐离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举办时,京东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没有达成统一的机制,因此CDM的第二承诺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才出来开始做国内碳市场的建设。当时正好赶上国家发改委批准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的通知。

  第二个阶段是国内试点碳市场,在两省五市(湖北、广东、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以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工作。2017年福建省加入后,成为国内第八个开展碳交易体系建设运行的试点。

  第三个阶段是全国碳市场启动。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三年建设方案,由于2020年疫情爆发,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份正式启动。与此同时,试点碳市场先行积累的经验,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配额分配、交易制度等环节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部分行业参与,这点与试点碳市场不太一样。

  总体来看,第一阶段我们参与的配额市场是在国际上。到第二阶段我们转为国内试点交易,同时把原本的CDM项目机制转变成为CCER(中国核证资源减排量)机制——即市场中同时存在配额交易与抵消机制。第三个阶段是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主要是指电力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性的碳市场交易。

  Q:如何看待全国碳市场的未来以及下一步发展?

  唐人虎:全国碳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去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达到7,500亿欧元,其中90%来自欧盟碳市场。而去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额不到100亿人民币,与全球碳市场相比还是一个很小的量,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大致分为:

  一是完善阶段(2022年-2025年):包括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形成制度规则统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逐步完成八大高耗能行业中主要行业的纳入,覆盖企业数量近 8000 家,试点地区基本完成向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过渡。其次应逐步提升市场交易活跃程度,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试点加快推进。

  二是深化阶段(2026年-2030年):优化排放时间和空间资源,推动企业减排,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先进低碳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碳排放权期货、各种衍生品陆续上市交易,碳金融活动活跃,能有效缓解企业节能减排及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难题。

  三是成熟阶段(2030年之后):全国碳市场在历经10年左右的检验之后进入成熟期,从碳排放强度控制转换成总量控制的交易体系,并逐渐成为全球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Q:就目前而言,全国碳市场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唐人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全国碳市场和试点市场的关系其实并不清晰,个人认为试点市场中很多好的东西并没有被全国碳市场吸取。

  其次是碳市场的几个基本要素,比如现在碳市场的总量和“双碳”政策下的总量是对不上的,等于说在最初设计碳市场的时候,是自下而上的,市场排放总量主要看纳入企业的数量。自从国家提出峰值目标以后,如何去跟国家提出的排放总量链接,这一块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行动。

  第三点是碳市场的主体太单一,目前只有一个控排主体。在主体单一的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健康的市场,因此要去容纳更多的参与主体。当然这是一个逐步改进和改善的过程,先得把基础打牢,然后再去完善。

  Q:你认为接下来会有哪些相应的碳政策出台?

  唐人虎:碳市场本身就是政策带来的市场,碳中和是个40年的事情,政策需要更加稳定和清晰。比如碳达峰的峰值是多少,需要相关部门尽早明确概念,再进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有了明确目标后,大家才能朝着一个目标快速前进。

  Q:今年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否会重启?

  唐人虎:CCER也叫市场灵活的抵消机制,是从试点碳市场开始的。当时每个试点地区的CCER抵消机制不太一样,虽然是全国性的审批,项目也基本上要求来自于本省。但是在17年3月份,CCER就暂停了。随着试点碳市场转向全国碳市场,CCER也一直没有重启。现在市场中的CCER交易都是之前审批出来的,新的CCER是没有的。

  从2021年初开始,生态环境部门以及各环境交易所多次放出信号,新的CCER最快可能在2021年底或者2022年初完成。

  但时至今日,CCER重启计划和相对应的规则尚未有确切消息。因此,CCER今年重启落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Q:境外投资者参加全国碳市场将面临哪些障碍,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唐人虎:目前碳市场还未设计投资者进入的部分。这就是刚才提到的碳市场主体太单一,现在的全国碳市场只让2,162家电力行业控排主体(企业)参与。因此,要进入全国碳市场,必须得借企业的账户,但这又涉及配额权属的问题,所以境外投资者暂时不能参加全国碳市场交易。

  最近,海南省准备建立一个国际碳交易所,主要针对境外的主体,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情况如何。

  Q:欧盟碳关税落地对中国企业有哪些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唐人虎: 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全世界每年新增排放量的60%在中国,所以中国是排放第一大国。第二、三分别是美国和欧盟。

  欧盟最近出台的碳关税法案,我认为是在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新的国际贸易竞争的赛道。中国现在出口的相关商品,未来都有可能被征税,因此企业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中国是碳排放第一大国,怎样去融入新的规则、如何在新的竞争赛道里取得自身发展和竞争优势,需要政府牵头,行业来组织企业共同应对。

  另外,我们的排放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先进还是落后,要进行优胜劣汰。对于现在出口的商品,随着碳关税法案落地,未来还适不适合继续出口,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碳关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Q:中创碳投在多个城市布局了“碳工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唐人虎:我们团队设计的“碳工场”概念即:打造碳工场,形成碳超市,凝聚碳产业。“碳工场”是一个平台性的概念,设计灵感来自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具体来讲,我们在多个城市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碳工场”,打造一个聚集一系列碳中和供应商的生态平台,满足客户从政策、管理、技术到资金方面的需求。所以,“碳工场”相当于一个生态链的集成供应,当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凝聚成为当地的碳产业。

  我们在挑选当地合作伙伴的时候,会考察以下方面:第一,未来有志于从事碳中和事业;第二是企业自身想转型,愿意跨界到与碳挂钩的行业,那我就跟他去合作。

  目前,我们在东莞、重庆、成都、南昌、肇庆、福州、哈尔滨等城市已落地或布局“碳工场”,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碳的生态平台。

  Q:对于接下来的发展,中创碳投计划从哪几个方向继续发力?

  唐人虎:我们正在梳理更科学的股权架构,同时在跟一些不同的投资方谈融资的事情。针对不同的客户,我们会把目前所有的业务类型进行一个重新再组合。

  另外,公司去年并购了一家ESG公司,延伸了我们在双碳领域的服务链。接下来,我们计划在硬件领域补短板,可能会并购一家传感器公司。同时,我们也会做一些金融性的业务,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行产业基金。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