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出炉!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4-09-23 12:03:59  作者:杨晓冉

  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正式发布,各地“双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9月22日,在迎来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四周年之际,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联合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更新发布了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持续跟进全国各地区“双碳”政策部署和低碳转型实践的最新进展与工作成效。

  “碳中和发展力”是国内首个评估地区碳中和发展力的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已连续发布四年。作为展现我国碳中和发展力的“全景图”和“风向标”,该指数将地方碳中和发展力结构化分解为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以下简称“五力”),并综合地方碳中和政策行动开展辅助分析,已基本形成一套系统性、整体性、创新性的“五+N”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考量和反映各地碳中和发展的关键支撑与核心动力。

  全国“双碳”工作稳中求进,先立后破

  碳中和发展力整体稳中求进,重点地区引领优势更为凸显。2024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分布在43—76分之间,超七成省份实现稳步增长,平均增幅为1.47分;各城市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分布在28—79分之间,平均得分为52.51分,较2023年增幅达3.43分,碳中和发展力整体进一步跃升。同时,华东、华南、华中地区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前三,2024年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分别为65.32、60.16和58.37,相较其他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领先优势。这显示出我国碳中和发展在稳中求进的策略下,取得了扎实进展。

  碳中和发展力结构提质优化,“五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基于“五力”驱动模型的多维度分解表明,2024年碳中和竞争力、协调力、持续力基本保持稳定,成长力与转型力相较2023年分别提升0.39分和0.55分;从贡献度来看,“五力”占碳中和发展力比重分别为16.87%、20.43%、19.83%、13.81%、29.06%,持续力占比最高,近年来保持在30%左右。“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认为,2024年我国在碳中和进程中把握“先立后破”的方向,优先夯实持续力这一核心动能,确保其在碳中和发展力中发挥主导作用,转型力和竞争力紧随其后,而成长力和协调力的驱动效能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地通过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以进促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

  省份层面,2024年,碳中和发展力指数位居全国前五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五力”发展特色鲜明。浙江积极构建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全产业链体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构筑转型力新成效;广东领先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以能源结构绿色化赋能转型力稳固夯实;北京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塑造持续力稳定增长内在支撑;江苏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策源动能释放推动竞争力培育壮大;上海立足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不断拓展协调力发展新空间。

  城市层面,杭州、深圳、南京、长沙和广州等城市的碳中和发展力名列前茅。其中,杭州积极营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协调力优势明显;深圳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产业集群增长,成长力得分在各市中遥遥领先;南京新能源装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竞争力表现优异;长沙加快打造低碳零碳工业园区,转型力提升动能强劲;广州健全完善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政策标准体系,保障持续力增长要素支撑。

  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首席经济学家孙传旺教授指出,在今年全国 “双碳”工作全面加速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将迎来首轮扩容,源网荷储能源革命取得新突破,多省市展现强劲增长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差异优势,绿色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未来仍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与此同时,我国碳中和发展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

  其一,梯次发展格局明显。“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指出,2024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40—50分的省份有6个,50—60分的省份有16个,60—70分的省份有5个,70—80分的省份有4个,整体呈“橄榄型”分布,碳中和发展力高水平地区较少。

  其二,区间区内差距仍存。2024年,前五名省份与后五名省份碳中和发展力得分差距由2023年的22.29分扩大为2024年的25.85分,区间碳中和发展力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同时,在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区内省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差异仍维持在20分以上。以华北地区为例,北京和内蒙古分值差达26.17分,较去年提升4.44分,区域内差异显著。

  其三,部分省市动能不足。从省份来看,新疆协调力得分处于末位,相较上一年提升幅度较小,宁夏在成长力、转型力、协调力层面表现不佳,内蒙古的持续力是限制其碳中和发展力增长的主要因素,吉林在成长力、转型力与竞争力方面仍需继续提升,需要进一步强化碳中和发展力提升整体效能。

  从代表性城市来看,延安、大同的成长力得分相对较低,中卫、吴忠转型力在各市中排名滞后,齐齐哈尔、日喀则应聚焦竞争力的强化,四平、大理的协调力是制约碳中和发展力增长的关键因素,咸阳、包头仍需重点关注持续力方面的提升。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错综复杂且多维交织,其工作部署不仅需坚持全国统筹、协同推进,还需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孙传旺进一步指出,在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必须平衡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关系,确保短期成效与长期目标的紧密衔接,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战略优先级与效率效益。同时,要持续强化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持续推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技术突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文丨中国能源报记者 杨晓冉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