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2030年前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目标

南昌晚报发布时间:2023-03-20 13:36:51  作者:吴跃强

  近日,南昌市政府出台《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奋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样板,确保2030年前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目标,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南昌标杆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明确了南昌市碳达峰的时间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要求,全市碳达峰基础不断夯实。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要求,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导向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非核心产业和非核心功能向大南昌都市圈外围疏导

  我市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空间体系。坚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导向,统筹考虑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和圈层布局,有序将非核心产业和非核心功能向大南昌都市圈外围疏导,形成产城融合、低碳合作、分工紧密的空间耦合体系。

  依托“一廊三区四园”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要素向园区加快集聚,持续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聚力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三大国际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四大全国性优势制造基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南昌制造“双碳”新优势。

  围绕“六区协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创新低碳建设模式,打造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综合消费中心、总部营运中心,铸造南昌服务“双碳”新品牌。

  到2030年,产业空间低碳耦合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主导产业低碳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打造世界大湖流域气候韧性城市典范

  我市提出,拓展控碳提质的生活空间。依托“一核一带,两点多翼”城乡发展格局,统筹职、住、服功能布局平衡,做大城市规模、做优低碳空间、做强城市品质。围绕“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都市生活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精细实施城市微改造,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能级,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活空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绿色低碳乡村。到2030年,大南昌都市圈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实现低碳协同发展,南昌市城市规模能级显著提升,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优化固碳增汇的生态空间方面,持续巩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蓝绿交织、人鸟共生”的整体生态格局,加速推进滨湖“水都”、生态“绿谷”和美丽“蓝带”建设,打造“屏、带、园、点”立体耦合的固碳增汇体系。到2030年,城市生态空间低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碳汇体系生态价值实现有效转化,着力打造世界大湖流域气候韧性城市典范。

  探索组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

  我市提出,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统筹绿色低碳创新资源,大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加快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产业回哺创新升级的良性循环,将南昌打造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双碳”科技攻关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聚焦南昌优势产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未来科学城规划建设。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科研平台,布局建设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食品、虚拟现实(VR)等优势领域,探索组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到2030年,力争省部级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家。

  加大绿色低碳人才引育力度,依托院士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平台,积极引进绿色低碳领域高层次人才,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

  我市提出,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打造一批标志性低碳产业链、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实施传统产业蝶变降碳行动。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低碳转型发展。

  实施优势产业裂变降碳行动。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制造四大传统产业,深入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扩链工程,推动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升级。加快壮大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产业链,打造集产业集聚优势和科技研发优势于一体的区域性新能源汽车生产中心。

  实施数字经济赋智降碳行动。加快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推动移动智能终端、LED光电显示、光电子器件等制造业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硬件+软件+相关服务”VR产业体系,推动VR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低碳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全力推进未来科学城、中国(南昌)科学岛低碳建设,加大元宇宙底层技术、感知交互、内容建设等领域加大投入。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我市提出,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9万千瓦以上,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13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5万千瓦以上,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16万千瓦以上。

  我市提出,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主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率,全力推动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

  积极探索“零碳开发区”模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施绿色再制造利用工程,建立静脉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推动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建设省内规模最大的汽车拆解中心。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

  推动城市建设循环发展,科学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布局建设,加快新垃圾焚烧厂等项目建设。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快建成一批通沟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以独立焚烧和电厂协同焚烧等方式提升污泥处置能力。

  推动行业聚集化发展,重点打造安义县再生铝等金属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基地,小蓝经开区玻璃、塑料等饮料包装物同级化高值化利用产业集聚基地,进贤县医疗器械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推动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南昌晚报 记者 吴跃强)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