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氢”风吹来,青岛竞速“能源新秀”赛道

青岛早报发布时间:2024-06-04 09:19:17  作者:王萌

  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正在青岛加快产业化发展节奏。

  近日,山东首个新能源制氢项目——胶州市李哥庄镇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正式开建,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利用一处1800亩的坑塘水面,在水面下方进行渔业养殖,在水面上建设光伏电站,同时配建20MW制氢设备,利用光伏发出来的电实现“绿电”制“绿氢”,完成了在一块土地上“养鱼、发电、制氢”的复合利用。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并网,预计每年绿电发电量达1.62亿度、碳排放降低16万吨。项目建成后,将寓示着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高效绿氢产业链在青岛落地。

胶州市李哥庄镇渔光互补项目开工仪式。

  光伏配建制氢只是青岛在氢能产业领域探索的一小步。早在2020年,青岛就在全省率先印发《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东方氢岛”战略构想。在氢能长线产业链条中,青岛在上游氢气生产、中游储存运输,以及不同终端的应用场景都有布局。

  尽管全球氢能发展仍是初级阶段,但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可达5万亿元。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国家、省、市政策的不断加码,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氢”装上阵。

  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示范省份

  在“脱碳”要求、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提升能源安全水平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具有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等优点的氢能愈发受到全球重视,目前已经有40余个国家出台了促进氢能发展相关政策。特别是2021年以来,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大国推动氢能发展的政策密集铺开,让投资市场更加坚信:氢能是继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之后,全球经济的新风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2年氢气产量约3353万吨。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预计至2025和2035年,氢能行业产值将分别达1万亿和5万亿规模。

  因为有着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山东副产氢能资源丰富。据估算,山东每年可产氢气约260万吨,居全国首位。另外,山东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四、在运在建核电装机570万千瓦,具备新能源制氢的良好条件。

  基于此,2018年科技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该工程选定济南、青岛、潍坊、淄博四个试点城市,建设“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希望“山东走出一条模板性道路,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随后数年内,山东接连发布多个促氢发展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份,山东在全国层面首次发布《关于对氢能车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3月1日起,对行驶我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该政策公布后,立即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为氢能产业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先锋中的“急先锋”城市

  作为山东发展的“强龙头”,我市提出打造“东方氢岛”目标,肩负建设氢能技术创新核心区、氢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区等重任,经过数年发展,已建立起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

  氢能供给环节,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承建“青岛氢能资源基地项目”,利用副产氢(工业副产氢主要是指在生产化工产品时会产生含有氢气的物质,通过提纯等工艺提取出高纯氢)生产燃料电池氢,是全省最大的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这些氢燃料已经在多个场景中应用,例如青岛港在全球港口中率先投入运营的氢燃料集卡车,西海岸新区真情巴士推出的百余台氢能源公交车;国内含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代表性企业质子动力,在青岛布局了SOEC电池片及单电堆生产线,一期设计产能1MW/年,二期设计产能10MW/年。

  储运方面,加氢站建设运用公司上海氢枫能源落地西海岸新区,将在新区打造超级氢能装备零碳工厂、大型制氢/氢气提纯基地以及相关合作方的氢能转型、能源出口基地项目;康普锐斯推出国内首台加氢母站用大排量液驱式压缩机,填补了我国液驱压缩机的行业空白,有效解决了国内加氢站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故障率高、能耗高等问题。

青岛炼化打造的海河路加氢站。

  在燃料电池及核心材料、零部件方面,海卓科技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一级零部件100%国产化、60%自主化;青岛氢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动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燃料电池系列产品等核心材料和装备的国产化,已获得批量采购订单。

  在氢能及燃料电池应用领域,青岛美锦拥有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达产后可年产新能源整车5000辆;海德威科技集团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适用于船舶二氧化碳加绿色氢气合成绿色甲醇的系统装置工艺包,打造船舶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今年以来,青岛氢能链条各版块也动作不断。除上述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外,今年4月,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与海德威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氢能储运、氢能利用和氢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投建营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船舶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今年1月份,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与中国氢能有限公司落地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项目,将在山东建成年产绿色甲醇10万吨生产线,将促进青岛氢能与储能产业发展。

  保持耐力钻研技术

  氢能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产业链条,并不局限于普通人所认知的“氢能汽车”这一单一领域。事实上,由于氢气价格高企,市场起量慢,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每年几千台的产量。“在乘用车领域,氢能汽车的成本与纯电汽车还有代差,行业普遍共识是,氢燃料电池路线更适合于重载、长途、高能耗的应用场景,如长途物流、港口等。但即便在商用车领域,氢能汽车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氢产业企业负责人对观象君表示,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发力方向瞄准上游绿氢制造环节。

青岛氢产业代表性企业海卓动力。

  有别于“灰氢”(通过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蓝氢”(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可达到低碳制氢),绿氢是指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碳排放。虽然绿氢是十分理想的新能源,但根据2023年《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报告,中国的绿氢比例目前不足0.1%,绝大部分仍为“灰氢”。

  处于起步阶段的绿氢,距离大规模市场化应用有诸多亟待突破的关卡。从制造端来说,国内绿氢的生产成本为灰氢的2至3倍,从应用端看,西部地区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丰富,但氢能消费多集中在东部地区,需要加大如西氢东送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氢作为一种基础化学材料,可以合成氨、甲醇等,能广泛应用在化工、冶金、交通等产业。虽然绿氢的商业化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但正如当年的新能源汽车一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规模化发展一定会让绿氢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该企业负责人说。

  观象君注意到,胶州市李哥庄镇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由青岛达能环保投资建设,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青达环保的主要产品为炉渣节能环保处理系统、烟气节能环保处理系统、清洁能源消纳系统设备等,此次进军绿氢制造领域,也是企业基于对未来行业形势判断作出的产业布局优化。此外,正从传统的“卖油郎”向“油气氢电服”现代化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的青岛炼化,也提出建设山东省最大绿氢基地的目标。企业通过在发展预留地上布置光伏,在厂区内实施绿电制氢,生产绿电和绿氢,预计可向青岛市供应2400吨/年绿氢资源。

  “在全国氢能产业赛道中,各个城市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行业专家建言,要抓住这一新经济风口,城市和企业都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力,潜心研发技术,布局具备国际化特质的绿氢制造及装备,电解槽及相应零部件生产企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生产制造企业等,不断完善壮大氢产业链条。

  来源|青报观象山 王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