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从“不伤人”升档至“无风险”!氢能应用安全升级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3-10-09 11:33:59  作者:仲蕊

  安全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要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安全技术需协同发展,提升氢安全技术手段,实现氢安全级别从“不伤人”升档至“无风险”。

  近年来,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加之我国加氢站建设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氢能安全问题备受重视。业内普遍认为,安全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随着氢能应用场景不断增加,如何防范新的安全风险直接关系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此,要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提升氢安全技术手段,实现氢安全级别从“不伤人”升档至“无风险”。

  总体风险损失可控

  “梳理全球氢安全事件,总体上看,氢能事故造成的损失都不是特别大。”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教学主任、车辆学院氢能与燃料电池学科责任教授杨福源表示,就整个工业而言,氢不是新气体,其安全问题也不是一个新问题。“人类用氢已超过80年历史,期间鲜见因氢气直接造成的大型灾难性事故。可以说,人类用氢的历史是安全用氢的历史,这是一个基调。”

  在氢能交通领域,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伟民指出,近两年来,国内尚未发生过燃料电池汽车氢安全事故,但其他领域的氢安全事故有所发生,如长管拖车氢气泄漏燃烧、氢气球爆炸等,但损失都有限。

  氢气泄漏是氢能应用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杨福源指出,氢泄漏安全防控可概括成“三防两严”,“三防”指防泄漏、防集聚、防点火,其中任何一种情景发生,就意味着风险存在。“两严”指严控氢气品质以及严格流程管理。“在应用过程中,只要能严格贯彻‘三防两严’方针,就不会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阮伟民认为,其安全风险并不比LPG、CNG和LNG汽车高。“氢能在交通领域潜在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使用环节,由于车载储氢系统储氢压力高,氢分子小且容易泄漏,但如果储氢系统维护保养到位,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受限空间可以保证安全。”

  多元应用带来新风险

  “双碳”目标下,氢能不再局限于化工领域,也由此带来诸多新变化。在杨福源看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更多非专业群体接触氢气,更多用氢场景出现,广泛用氢的氢能社会出现新挑战。“不熟悉氢或对氢没有安全概念,并且试图滥用氢,都会引致安全风险。

  具体哪些应用场景存在风险?杨福源指出,首先是二手高压储氢容器安全状态监测不到位的风险。“比如,氢气瓶使用循环次数是1万次,已充放8000次,后面2000次使用过程中储氢瓶的安全状态不能保障,另外储氢瓶是否存在撞击等情况对安全状态也有影响。“在这一点上,科技部近年成立了一些研究课题,重点研究解决储氢瓶的安全状态监测难题。”

  “其次,是氢气品质监控不力带来的风险。”杨福源举例称,去年湖南郴州马田镇的爆炸事故,就是因为将制出的氢气存储于液化石油气瓶,氢气不纯且氢氧混合点火能量极低,导致爆炸。“只要存在与空气或氧气掺混的可能,氢气的安全风险就会立刻提升,所以品质监控必须加强。”

  “最后,是氢气和其他高能量密度的可燃蒸汽或可燃气体混合时带来的风险。”杨福源说,氢气体积能量密度低且易燃,当与其他高能量密度气体混合时,就能成为导火索并引发风险。”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随着氢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氢站等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增加,重视并加强人为风险防控尤为必要。阮伟民认为,应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和安全意识,经培训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技防设施的定期检验和日常巡检,才能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面对更加多元、复杂的安全风险,氢安全技术手段是全方位预防风险发生的首要利器。

  杨福源指出,虽然从技术工人角度看,可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操作培训,预防重大安全风险,但从用户角度看,不仅无法实施培训,用户还可能出于好奇触碰氢气系统,导致风险发生,这属于氢气滥用场景。“对此,需要通过传感器等氢安全技术,让氢气装备在滥用场景下实现安全运行,通过近场泄漏检测加主动防护,实现氢安全级别从‘不伤人’提升到‘无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涉及氢安全的相关法规标准没有要求更具体的防范措施,防范安全问题对企业而言也属于成本增加。目前氢能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如果成本偏高,很多企业就没有动力在安全上投入更多,只需满足法规基本要求即可。”杨福源坦言。

  “总体来看,氢气既不安全又很安全。”杨福源强调,对氢气的安全防范要做到如影随行,比如泄漏检测要快,并及时明确氢气的去向和氢脆腐蚀等影响。还要提升氢安全技术,包括材料技术、结构工艺技术、中间的氢气泄漏检测技术、信息技术检测技术以及防范机制和消防理念等,各环节相互配合共同防范风险发生。

  来源:中国能源报 记者 仲蕊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