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核电技术 » 正文

我国专家突破核聚变堆结构材料生产技术瓶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5-09-11 |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9月10日电(记者蔡敏)记者10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与国内特钢企业合作,成功实现了低活化马氏体钢工业规模批量生产。

低活化钢是一种高纯净核级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中子辐照性能和低活化特性及相对成熟的工业技术基础,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核聚变堆和商用核聚变电站的首选结构材料。低活化马氏体钢是中国从2001年开始研发的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活化钢,此前一直处于实验室研制和工业中试生产规模。

中科院专家介绍,一座核聚变示范堆大约需要使用3500吨低活化钢,因此冶炼规模是低活化钢能否实现工业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满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核聚变动力示范堆的建造需求,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参与方均开展了低活化钢的工业规模化研发工作。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相关团队自2001年以来,在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主持开展了低活化钢研发工作。

经过近15年的技术攻关,中科院团队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于近期成功制备出6.4吨规模的低活化马氏体钢铸锭,其主成分稳定可控,杂质元素控制在极低水平,型材的基本力学性能与国外同类材料性能相当。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欧盟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成熟掌握了低活化钢工业规模制备技术的国家。目前低活化马氏体钢已被科技部确定为中国ITER实验包的首选结构材料。

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为人类输送巨大的清洁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产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参与国之一。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tech/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