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分布式发电发掘电力潜能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外延型、扩张型平面发展向高质量立体发展的转型。”近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公开演讲中谈到。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能源转型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能源转型的路径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不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杜祥琬院士。

  能源转型以煤为主进入多元能源结构

  “‘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的转变,代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都在升级。”杜祥琬指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告别粗放增长方式,不能仅以规模的扩张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而要转向以低碳、绿色、美丽为代表的立体、深度发展。具体到能源转型的问题中,现阶段的要求不只是降低能源消耗,更是以绿色低碳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将能源与信息技术结合,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也将在多个维度支撑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就是能源转型的应有之义,能源转型做不好,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基础。杜祥琬院士认为,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不会复制发达国家从以煤为主,到以油气为主,再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展路径,而将从以煤为主过渡到多元能源结构,最终实现以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

  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不同能源将扮演不同的角色。煤作为一次能源的主力,绝对消费量将减少,不清洁、不高效的散烧煤、高耗能用煤将逐步被替代,剩余煤炭消费主要用于发电,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以更少的煤炭支撑经济的发展;石油将发挥稳定供应的作用;天然气是向低碳能源过渡的重要能源,天然气消费的绝对量和占比将继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代表未来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在能源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中东部电力潜力可实现“电从身边来”

  在我国能源空间布局的统筹优化中,“西电东送”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西电东送”解决中东部负荷集中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是立足于中国能源分布特点的合理策略。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杜祥琬院士表示,打破被动等待的思维惯性,将“电从远方来”和“电从身边来”相结合可能是中东部地区更合适的能源利用模式。

  “中东部地区有较大的电力潜力没有被充分利用,比如,中东部陆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比例仅在10%以内,近海、远海还有大量的风电资源和核电资源,分布式的概念使这些原本难以利用的分散风能和太阳能可以被利用起来。从长远看,分布式风电、光伏的成本下降很快,各种储能技术成本也在下降,使得‘电从身边来’成为可能,”杜祥琬院士介绍。

  将分布式发电与储能技术相结合,企业、学校、社区等可以形成自己的微电网,利用大数据进行电网管理,形成虚拟电厂,各家各户都成为既生产又消费的产销者。即使出现停电故障,影响也能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落实这一模式需要各地区认真思考和行动,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可行性,国家也需要在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形成顶层战略规划。”杜祥琬院士强调,“同时,各地区也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具体规划和计算自身的电力潜力,有序开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能源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高效用能模式。”

主办单位: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手机  网站运营:江南网页登录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杜祥琬:分布式发电发掘电力潜能

发布时间:2018-12-24   来源:中国电力报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外延型、扩张型平面发展向高质量立体发展的转型。”近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公开演讲中谈到。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能源转型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能源转型的路径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不同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杜祥琬院士。

  能源转型以煤为主进入多元能源结构

  “‘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的转变,代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都在升级。”杜祥琬指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告别粗放增长方式,不能仅以规模的扩张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而要转向以低碳、绿色、美丽为代表的立体、深度发展。具体到能源转型的问题中,现阶段的要求不只是降低能源消耗,更是以绿色低碳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将能源与信息技术结合,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也将在多个维度支撑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就是能源转型的应有之义,能源转型做不好,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基础。杜祥琬院士认为,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不会复制发达国家从以煤为主,到以油气为主,再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展路径,而将从以煤为主过渡到多元能源结构,最终实现以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

  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不同能源将扮演不同的角色。煤作为一次能源的主力,绝对消费量将减少,不清洁、不高效的散烧煤、高耗能用煤将逐步被替代,剩余煤炭消费主要用于发电,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以更少的煤炭支撑经济的发展;石油将发挥稳定供应的作用;天然气是向低碳能源过渡的重要能源,天然气消费的绝对量和占比将继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代表未来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在能源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中东部电力潜力可实现“电从身边来”

  在我国能源空间布局的统筹优化中,“西电东送”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西电东送”解决中东部负荷集中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是立足于中国能源分布特点的合理策略。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杜祥琬院士表示,打破被动等待的思维惯性,将“电从远方来”和“电从身边来”相结合可能是中东部地区更合适的能源利用模式。

  “中东部地区有较大的电力潜力没有被充分利用,比如,中东部陆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比例仅在10%以内,近海、远海还有大量的风电资源和核电资源,分布式的概念使这些原本难以利用的分散风能和太阳能可以被利用起来。从长远看,分布式风电、光伏的成本下降很快,各种储能技术成本也在下降,使得‘电从身边来’成为可能,”杜祥琬院士介绍。

  将分布式发电与储能技术相结合,企业、学校、社区等可以形成自己的微电网,利用大数据进行电网管理,形成虚拟电厂,各家各户都成为既生产又消费的产销者。即使出现停电故障,影响也能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落实这一模式需要各地区认真思考和行动,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可行性,国家也需要在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形成顶层战略规划。”杜祥琬院士强调,“同时,各地区也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具体规划和计算自身的电力潜力,有序开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能源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高效用能模式。”

      关键词:电力, 杜祥琬,分布式发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