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项目进展

北疆长风——写在新疆巴里坤60万千瓦风储项目风机成功首吊之际

水电十一局发布时间:2023-10-08 09:52:46  作者:琚明晖 王玉 王建贞 安刚

大自然似乎格外关照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里是新疆九大风区之一,也是哈密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北疆东北边陲,在戈壁深处的丘陵之上,84个风机点位如天上的星宿般排列。

10月3日上午,新疆巴里坤的广袤戈壁上微风吹拂,阳光明媚。在巴里坤60万千瓦风储项目45号风机机位,随着1250吨吊车长臂舒展,首节塔筒被稳稳吊起,准确安放到预定位置,标志着由水电十一局牵头总包承建的中国电建集团投资建设的最大风电项目实现成功首吊。这是继提前6天完成84台风机基础浇筑任务之后,项目施工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为今年12月30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同类型项目施工速度的全国新纪录。

动静之间,风起云涌;长风万里,逐梦同行。

追风而来:再苦再难也要干好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大戈壁滩上一眼望不到边,碰到沙尘暴天气沙砾打在脸上生疼。电常停、水常断、路常堵,手机信号也断断续续。”回忆起刚到现场的时候,项目经理王华震还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关键是工期太紧张,两个月时间要完成84台风机基础的浇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项目建设场址开发面积大,征地难,风机点位分散,交通运输不便,昼夜温差大。

“磨糠搓绳起头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发扬一不怕难、二不怕苦的精神,让公司在新疆首个风电项目圆满建成落地!”王华震坚定地说。

项目部全体职工默默咬牙坚持,在茫茫戈壁上,踏上了“追风者”的征途。

炎炎夏日,戈壁被烤的滚烫,时常狂风大作尘土漫天。项目测量队队长周进宝带领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走烂了2双鞋,磨破了5双手套,深入无人之境,走上高低山丘,拿着水准仪和GPS设备,长时间在野外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记录。面对多变的气候和潜在的风险,他们从未放弃,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脚印,一次次测试,为项目并网发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项目场址开发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征地工作极其重要也极其困难,同时受制于机组定标及现场微观选址工作,风电场建设用地征地所需的风机、箱变、道路坐标出具较晚,并需进一步复核。为节约时间,把握黄金施工时段,王华震和项目党支部书记朱栋紧密对接县市两级政府及自然资源局,紧紧追踪项目施工中各种审批手续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将近70天的审批流程压缩三分之二,最大程度规避项目快速化施工中产生的不合规风险。

为尽可能缩短工期,项目总工潘龙龙积极主动与设计方、监理方联系沟通,认真研究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判,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加快了施工进度。

良好的开局,进一步鼓舞起参战干部职工的壮志豪情。

迎风而战:变不可能为可能

烈日当头,施工现场人影匆匆。下半年特别是9月1日以来,巴里坤项目以开展“大干30天,确保9·30土建施工目标顺利完成”劳动竞赛为契机,持续掀起大干热潮。

戴着眼镜,看似文质彬彬的项目生产经理耿豪,骨子里却有着倔强和不服输。他说,项目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科学安排,为每个施工队伍配备两套模板,规定每个队钢筋工必须上够24人,混凝土工必须上够26人,保证现场的循环连续作业。

一方一坑铸就坚实,一寸一步迈向成功。

2023年开始,巴里坤县引进专门企业对建设拌合站进行了管控,王华震多方沟通协调,有时候在大街上一站就是一天,终于建设了项目自用的拌合站。同时,他们采取借用西北院拌合站和自用拌合站相结合的方式,错峰使用、人停机器不停的办法,由原来一天能浇筑1.5个基坑提高到2天可以浇5个基坑,有效提升了风机基础浇筑效率。

脸色黝黑的项目副经理水冰锋思路清晰、快人快语,他告诉我们,通过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参战队伍的积极性进一步迸发,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施工效率大为提高。一开始20多个小时浇筑一仓混凝土,后来8个小时就浇筑一仓混凝土,不到40天完成了70多个基础的浇筑。再有20台风机也能浇筑完成,水冰锋豪情满满地说。

水冰锋和项目物资设备部主任辛炜靓“死磕”混凝土浇筑这个重要环节,经常没日没夜“钉”在拌合站打料。为了保证罐车快速到达基础浇筑点位,他们对每一个新进场人员一一进行培训,只要有突发情况,他们都会立即赶往现场。在风机基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时,水冰锋2天内仅休息了4个小时,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他被累得在现场呕吐起来。

工程现场地处偏远,水压不足,有时难以保证持续供水,进而影响基础浇筑,延缓施工进度。项目办公室主任琚明晖为了掌握水压情况,冒着风沙和大雨,始终坚持在水井处观察水量,一待就是一下午,直至问题解决。

不仅讲究实干、苦干,巴里坤项目也高度重视施工方法。在开挖上他们采取“爆破+炮锤”的施工工艺,发挥了各自方式的优势。引进两台胎带机,发挥其入仓速度快、对混凝土塌落度不敏感等特点,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胎带机与泵车结合,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不等不靠,混凝土供应与西北院拌合站形成联动,商混作为调节辅助供应,确保了混凝土大方量浇筑强度。

强执行,保落实,优管理,成为项目啃下“硬骨头”的有力保障。

驭风而行:团结力也是战斗力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心,让他们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都卯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活干出来,否则就睡不着觉。”项目年轻职工辛炜靓表示,“能建设祖国边疆很自豪,能为企业发展出一份力很骄傲,人生中充满挑战,通过巴里坤项目建设,自己也得到了蜕变和成长。”

项目安全总监赵玉龙是施工现场的“定海神针”,即便旧病复发,他仍然坚守一线,用心防范着一切潜在风险,用汗水浇灌着安全的土壤。

新入职大学生们在项目上闪闪发光,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他们好像提前适应了这个环境,主动请缨前往施工现场。安全环保部朱雄到项目第一天就去施工现场熟悉情况,第二天就直接搬往现场营地。他说:“干安全的,不时刻掌握现场情况是不行的,必须时时刻刻心系安全才行。”技术质量部齐浩经常是白天验收,晚上也验收,他常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组织需要我的时候,不讲任何条件我必须冲上去!

项目党员干部争做表率,积极作为,切实抓好质量、安全关口,保障了工程快速运行。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为一线职工送去矿泉水、防暑降温用品和新鲜水果。项目食堂想方设法变着花样让大家吃好。项目生活用水泥沙较多,项目部在两个营地分别装了净水器,让职工们喝上了放心水。

艰苦环境不再是阻碍,反而成了不断突破的动力。

干部职工们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主动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催着干”为“争着干”,用“雷厉风行”的硬作风,“乘风破浪”的战斗力,“风驰电掣”的加速度,践行“诚信履约、安全履约、规范履约、优质履约”的履约理念,确保了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节点目标。

于群峰之上,才觉长风浩荡。

项目执行经理程雨深有感触地表示,从没听到谁说苦喊累,都在说又浇了几个仓,都是正能量,难忘的还是那种无坚不摧的团队奋斗精神。

当风而立:乘势而上再争先

一个个节点目标圆满实现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是他们在戈壁荒漠奋起的青春年华。

7月13日,项目首台风机垫层浇筑完成;7月31日,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完成;9月7日,风机基础全部开挖完成;9月18日,风机垫层全部浇筑完成;9月24日,风机基础全部浇筑完成。

45天浇筑71000余方混凝土,超前完成“9·30”土建施工目标,彰显了央企风范,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

来到10月份,巴里坤项目正式全面进入风机吊装阶段。要使超百米的风机高高立起,稳如磐石,大到塔筒、叶片,小到衔接锚栓,对于精密的吊装来说都极为关键。

近百米的风机叶片,70多吨重的单节塔筒,就好比航空器对接空间站,是一门“精细活”。为确保首台风机吊装安全顺利进行,项目部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积极组织风机厂家、塔筒厂家、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认真策划,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及吊装计划,“见缝插针”抢抓大风休憩窗口期,迎来风机开始吊装的高光时刻。

项目参建各方对此给予高度称赞:创造了奇迹,真牛,很神奇,很感动。

中电建巴里坤新能源公司项目经理贺梦瑶表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约标煤52.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345万吨,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双碳”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项目的顺利建设,也将充分彰显电建实力,进一步开辟新疆新能源市场。

站在高大的风车下仰望,不仅让人感慨万千。说起下一步的工作,王华震坦言,巴里坤项目将以“再次创业”的姿态,继续践行好“四个履约”的理念,坚持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在严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施工管理,狠抓节点控制,加快推进项目进程,全力将该项目打造成标杆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创造新的施工纪录,确保“12·30”全容量并网目标的按期实现。

角声满天秋色里,甲光向日金鳞开。

从戈壁深处,从云蒸霞蔚的天际线,水电十一局人正健步走来!

风机基础浇筑

风叶进场


吊装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