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长期占四分之三和三分之二,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煤炭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整体上实现了十大历史性转变。
一、煤炭供需关系的历史性转变:由供给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1978年全国产煤6.18亿吨,2017年底达到35.2亿吨。1978-1996年,煤炭严重短缺,用户住在煤矿催煤,煤矿持续“闹高产”,产量直线上升,1996年产煤13.74亿吨。由于小煤矿遍地开花,煤炭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煤炭行业长达5年的低迷。直到2002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煤炭产量逐年增长,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的历史高点后,煤炭需求逐年下降,供给能力过剩。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拉开了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序幕。
随着煤炭去产能持续推进,南方地区落后产能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煤炭铁路运输的压力加大,不排除今后仍会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给紧张现象,但产能富余、供需总体平衡的局面已经形成,煤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煤炭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煤炭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产、运输、销售、价格等要素均由国家统一计划,盈亏由国家统一平衡。1978-1992年是煤炭体制转轨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仍然实行计划经济,1985年国家开始对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企业自主经营权逐步扩大,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乡镇煤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最多时达到8万多个。1993-2001年是煤炭行业市场化培育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通过试点放开煤炭价格,改革订货制度,以《煤炭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开始建立,全国统配煤矿实行属地管理,渡过特殊困难时期。 2002-2011年是煤炭工业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优质资产上市融资,多元投资机制逐渐形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煤炭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全行业扭亏为盈。2012年以来煤炭工业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全行业再陷亏损。2016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煤炭行业协调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先进产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三、煤炭企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单一国有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多、小、散、乱转变为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1978年,全国国有煤矿2263处、产量46428万吨,平均单井规模20.52万吨/年;乡镇煤矿产量93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4%。1988年全国煤矿数量达到6.5万处,平均单井规模下降到1.52万吨/年;其中乡镇煤矿快速发展到6.3万处,单井规模仅为0.56万吨/年。1992年,原煤炭工业部提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号召。此后,全国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兼并重组形成了若干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到2008年,全国共有各类煤矿1.8万处,生产煤炭27.93亿吨,平均单井产量提高到126.63万吨/年。
此后的10年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重组、“双高”矿井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推进。2017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前4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5%,前8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比接近40%。数据表明,大型煤炭基地对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四、煤炭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为主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科技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从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到综合机械化采煤,机械化程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重新修订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推进综合机械化采煤,同时开始了综采放顶煤技术、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方法的研发和推广。1999年,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产量占国有重点煤矿的51.7%,较1975年提高了26倍。与此同时,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集合了钻孔、装岩、运输、支护等多种作业为一体,巷道支护模式也从木支护、钢铁支护发展到锚杆支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大型煤矿机械装备自主研发,年产1000万吨的综采设备、采煤机、液压支架和运输机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无人开采工作面增加到4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达70多个。
五、煤矿安全状况的历史性转变:由事故多发、伤亡惨重转变为持续好转、稳定好转,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
1978年我国煤矿死亡4500多人,百万吨死亡率为9.44。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煤炭供大于求,煤矿陷入困境,安全生产投入不足,造成安全事故多发,死亡人数攀升至6753人,百万吨死亡率达5.1。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前期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煤矿死亡人数开始上升。但整体看,随着安全投入增加、科技保障和管理水平提高,尽管开采深度延伸、安全隐患加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死亡率呈不断下降趋势。2017年,全国煤矿实现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三个明显下降”,共发生事故219起、死亡37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06,创历史最好水平。瓦斯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414起、2171人,降到2017年的25起、103人,分别下降了94%、95%。
六、煤炭产品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原煤、混煤转变为洗选煤,由燃料转变为燃料和原料并重,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78年,原煤炭工业部颁布《煤炭质量、数量管理规程》,开始根据煤炭产品质量分级管理。1980年,我国原煤入选率只有13.3%,2017达到70.2%,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发展理念升华和科技进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2008年12月,世界最大的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产出合格柴油和石脑油。2016年12月,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单套装置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七、煤炭产业链的历史性转变:由单一产业、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煤炭工业表现为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煤矿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做强做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多种经营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煤炭行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煤炭企业与煤电、化工、建材、冶金、物流等企业重组联营进入新阶段。
2013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行业。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走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道路,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嬗变,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
八、煤炭国际化的历史性转变:由“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由“闭关锁国”转变为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煤炭领域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装备完成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先后利用国际能源贷款36.91亿美元,开发建设煤矿18处,引进了100多套综采和掘进设备;至今成功举办了17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特别是2013年以来,煤炭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出口煤炭321万吨,2003年创下出口煤炭9402万吨的最高纪录。2004年4月,国家出台了鼓励煤炭进口的政策,导致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回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2013年煤炭净进口3.2亿吨。2014年以来,年净进口煤炭维持在2-2.6亿吨。
九、煤炭职工素质的历史性转变:由文盲、半文盲占高比例转变为高中以上学历占高比例,“特别能战斗”的煤炭精神永不褪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煤矿工人中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兴办煤炭技工学校,1990年煤炭技工学校发展到118所,为煤炭行业培养了18.3万名技术工人;全国高校恢复招生,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14所矿业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为煤炭科技、经营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1997年,煤炭行业遭遇全行业低迷,煤矿流失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煤炭院校招生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煤炭院校和涉煤专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优秀学子报考煤炭院校;国家加大对煤炭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2002年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煤炭企业涌现出一批“大学生采煤队”,是新时期煤炭工业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十、煤炭矿山建设的历史性转变:由损毁环境转变为少损毁环境、不损毁环境、全面修复环境,美丽矿山建设成为全行业自觉行动。
改革开放后,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确定了环境保护长远目标,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986年,原煤炭工业部规定,矿区设置专职环境保护机构,此后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矿山、生态矿区的要求。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煤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推广,煤炭开采正在从损毁环境向少损毁环境、不损毁环境转变,并努力走向有利于改善环境;以建设和谐矿区为内容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建成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以徐州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批退出生产的煤矿依然“退而不休”,经改造转型成为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矿山公园等,承担着教育和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神圣使命。2006年,大面积启动了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矿工及家属居住条件,基本解决了煤矿棚户区问题,新的职工住宅小区成为美丽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40年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成就,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展望未来,奋斗未来。我们深信,未来我国煤炭工业将继续向集中化、安全化、生态化、智能化发展,煤炭将越来越少地作为燃料,越来越多地作为原料,服务和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吴吟 中电传媒能源情报中心研究员 张立宽
主办单位: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手机 网站运营:江南网页登录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长期占四分之三和三分之二,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煤炭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整体上实现了十大历史性转变。
一、煤炭供需关系的历史性转变:由供给严重短缺转变为产能总体富余、供需基本平衡,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1978年全国产煤6.18亿吨,2017年底达到35.2亿吨。1978-1996年,煤炭严重短缺,用户住在煤矿催煤,煤矿持续“闹高产”,产量直线上升,1996年产煤13.74亿吨。由于小煤矿遍地开花,煤炭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煤炭行业长达5年的低迷。直到2002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煤炭产量逐年增长,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的历史高点后,煤炭需求逐年下降,供给能力过剩。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拉开了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序幕。
随着煤炭去产能持续推进,南方地区落后产能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煤炭铁路运输的压力加大,不排除今后仍会出现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给紧张现象,但产能富余、供需总体平衡的局面已经形成,煤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煤炭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煤炭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产、运输、销售、价格等要素均由国家统一计划,盈亏由国家统一平衡。1978-1992年是煤炭体制转轨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仍然实行计划经济,1985年国家开始对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企业自主经营权逐步扩大,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乡镇煤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最多时达到8万多个。1993-2001年是煤炭行业市场化培育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通过试点放开煤炭价格,改革订货制度,以《煤炭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开始建立,全国统配煤矿实行属地管理,渡过特殊困难时期。 2002-2011年是煤炭工业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优质资产上市融资,多元投资机制逐渐形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煤炭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全行业扭亏为盈。2012年以来煤炭工业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全行业再陷亏损。2016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煤炭行业协调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先进产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三、煤炭企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单一国有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多、小、散、乱转变为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1978年,全国国有煤矿2263处、产量46428万吨,平均单井规模20.52万吨/年;乡镇煤矿产量93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4%。1988年全国煤矿数量达到6.5万处,平均单井规模下降到1.52万吨/年;其中乡镇煤矿快速发展到6.3万处,单井规模仅为0.56万吨/年。1992年,原煤炭工业部提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号召。此后,全国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兼并重组形成了若干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到2008年,全国共有各类煤矿1.8万处,生产煤炭27.93亿吨,平均单井产量提高到126.63万吨/年。
此后的10年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重组、“双高”矿井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推进。2017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前4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5%,前8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比接近40%。数据表明,大型煤炭基地对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四、煤炭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为主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科技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从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到综合机械化采煤,机械化程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重新修订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推进综合机械化采煤,同时开始了综采放顶煤技术、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方法的研发和推广。1999年,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产量占国有重点煤矿的51.7%,较1975年提高了26倍。与此同时,综合机械化掘进工艺集合了钻孔、装岩、运输、支护等多种作业为一体,巷道支护模式也从木支护、钢铁支护发展到锚杆支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大型煤矿机械装备自主研发,年产1000万吨的综采设备、采煤机、液压支架和运输机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无人开采工作面增加到4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达70多个。
五、煤矿安全状况的历史性转变:由事故多发、伤亡惨重转变为持续好转、稳定好转,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
1978年我国煤矿死亡4500多人,百万吨死亡率为9.44。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煤炭供大于求,煤矿陷入困境,安全生产投入不足,造成安全事故多发,死亡人数攀升至6753人,百万吨死亡率达5.1。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前期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煤矿死亡人数开始上升。但整体看,随着安全投入增加、科技保障和管理水平提高,尽管开采深度延伸、安全隐患加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死亡率呈不断下降趋势。2017年,全国煤矿实现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三个明显下降”,共发生事故219起、死亡37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06,创历史最好水平。瓦斯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414起、2171人,降到2017年的25起、103人,分别下降了94%、95%。
六、煤炭产品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原煤、混煤转变为洗选煤,由燃料转变为燃料和原料并重,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78年,原煤炭工业部颁布《煤炭质量、数量管理规程》,开始根据煤炭产品质量分级管理。1980年,我国原煤入选率只有13.3%,2017达到70.2%,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发展理念升华和科技进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2008年12月,世界最大的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产出合格柴油和石脑油。2016年12月,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单套装置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七、煤炭产业链的历史性转变:由单一产业、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煤炭工业表现为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煤矿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做强做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多种经营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煤炭行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煤炭企业与煤电、化工、建材、冶金、物流等企业重组联营进入新阶段。
2013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行业。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走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道路,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战略合作、资产联营等多种形式,推动煤炭企业与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嬗变,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
八、煤炭国际化的历史性转变:由“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由“闭关锁国”转变为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煤炭领域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装备完成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先后利用国际能源贷款36.91亿美元,开发建设煤矿18处,引进了100多套综采和掘进设备;至今成功举办了17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特别是2013年以来,煤炭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出口煤炭321万吨,2003年创下出口煤炭9402万吨的最高纪录。2004年4月,国家出台了鼓励煤炭进口的政策,导致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回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2013年煤炭净进口3.2亿吨。2014年以来,年净进口煤炭维持在2-2.6亿吨。
九、煤炭职工素质的历史性转变:由文盲、半文盲占高比例转变为高中以上学历占高比例,“特别能战斗”的煤炭精神永不褪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煤矿工人中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兴办煤炭技工学校,1990年煤炭技工学校发展到118所,为煤炭行业培养了18.3万名技术工人;全国高校恢复招生,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14所矿业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为煤炭科技、经营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1997年,煤炭行业遭遇全行业低迷,煤矿流失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煤炭院校招生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煤炭院校和涉煤专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优秀学子报考煤炭院校;国家加大对煤炭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2002年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煤炭企业涌现出一批“大学生采煤队”,是新时期煤炭工业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十、煤炭矿山建设的历史性转变:由损毁环境转变为少损毁环境、不损毁环境、全面修复环境,美丽矿山建设成为全行业自觉行动。
改革开放后,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确定了环境保护长远目标,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986年,原煤炭工业部规定,矿区设置专职环境保护机构,此后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矿山、生态矿区的要求。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煤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推广,煤炭开采正在从损毁环境向少损毁环境、不损毁环境转变,并努力走向有利于改善环境;以建设和谐矿区为内容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建成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以徐州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批退出生产的煤矿依然“退而不休”,经改造转型成为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矿山公园等,承担着教育和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神圣使命。2006年,大面积启动了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矿工及家属居住条件,基本解决了煤矿棚户区问题,新的职工住宅小区成为美丽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40年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成就,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展望未来,奋斗未来。我们深信,未来我国煤炭工业将继续向集中化、安全化、生态化、智能化发展,煤炭将越来越少地作为燃料,越来越多地作为原料,服务和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吴吟 中电传媒能源情报中心研究员 张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