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省网新闻

以奋斗致青春飞扬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05-06 00:00:00

  编者按:

  伟大的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南方电网公司青年员工紧握老一辈南网人的“接力棒”,继承发扬他们的“精、气、神”,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砥砺奋斗,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公司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精神磨砺意志、锤炼本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精神做立足本职岗位的奋斗者,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搏精神做落实公司战略的突击队,以奋斗提升能力,用实干铸就辉煌。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柔性直流工程项目部经理 朱博

  在重大项目上锻造青春

  想在办公室找朱博可不容易,但要在工地“偶遇”,那可一碰一个准。从2020年初大湾区直流背靠背广州工程(以下简称“广州工程”)建设前期进驻以来,作为项目经理的朱博几乎都泡在工地上。今年3月29日,广州工程投产。在这项堪称世界级工程的攻坚中,朱博冲锋在前,勇担重任。

  “干没干过基建不重要,只要肯学肯钻态度端正”

  “我们要先找相关部门确认,地下有没有文物或者矿产,然后和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交地时间,最后再给线路挪个窝。”2020年2月,朱博第一次到广州工程现场,就已经对工作的推进有清晰的想法。这是他第一次做基建项目经理,“我也没想到,从检修工到‘包工头’,这一跨界,接的就是个大工程。”此前,朱博一直在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从事检修试验工作。

  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朱博狠下了一番功夫。他用了3个月时间,看书学习,请直流工程建设专家给自己补课,找设计院的同事研讨。“我没做过直流工程,那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和管理规定学起。”朱博说。

  在朱博的办公桌上是一摞摞装订整齐的资料,包括广州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电气安装、站系统调试在内的各阶段资料。“这是广东电网公司第一次做直流工程,没有模板可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朱博说。

  除了朱博,广州工程项目部的10名成员也都是从各业务线抽调过来的,平均年龄30岁出头。“这群新人挑得起大梁吗?”作为团队中基建方面的“元老”,项目副经理谢剑翔曾担忧。“干没干过基建不重要,只要你肯学肯钻态度端正。”朱博倒不担心,因为他觉得团队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劲,能成事。

  “做检修是精益求精,做基建是寻找平衡”

  2013年,朱博一入职就被分到了变电管理一所检修试验班,从实习生,到检修工、班长,再到项目经理,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朱博事事亲力亲为的习惯。每次开讨论会,他都要仔细梳理和确认物资设备采购、运输、到货和安装情况,及时查遗补漏,避免“小设备”“小问题”阻碍工程建设投产。

  “做检修是精益求精,做基建是寻找平衡。”这是跨界后,朱博的感悟。一边是技术质量要严格把关,一边是工期在前要加快进度,不断优化是朱博保持两者平衡的秘诀所在。“换流阀安装对环境要求极高,正常流程是安装前才对安装环境进行验收,如果需要返工则会耽误开阀工程时间。”朱博解释。于是,他和团队成员对工作计划再次进行细致地讨论和优化,提前一个月就组织对阀厅安装环境的验收,立查立改,双线并行。今年的春节,朱博和团队成员坚守在工程现场,监督落实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措施,还要为节后持续开展施工进行准备和计划梳理。

  在朱博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程顺利进入调试阶段。在调试期间,作为现场启动调试总指挥,朱博驻守在调试现场,及时组织协调各项技术问题,确保调试工作按计划推进,特别是全部换流阀采用自主可控IGBT器件的换流单元解锁成功,实现自主可控核心电力设备应用的新突破,为该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电网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每看到万家灯火亮起,实在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朱博眼里闪着亮光。(欧阳逸雪)

  广西电网公司信息中心数据管理科经理兼技术管理专责 张希翔

  攻坚克难开创跨界融资新模式

  今年3月,广西电网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力贷”首笔业务在广西南宁成功落地。从线上申请办理到放款仅5天,不用抵押,广西某企业就收到“电力贷”授信金额430万元。“电力贷”开创了基于国产系统的跨界融资新模式,首次采用的全链路国产化系统架构,在行业内独创“可查、可用、可控、可防”的国产化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贷”是由广西电网公司的张希翔带领团队研发的项目。这项创新成果一举斩获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1全国总决赛“大企业赛道”金奖。

  面对难题 他追加难度

  “‘电力贷’的研发初心,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电力大数据资源优势,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谈起工作,张希翔充满书卷气的脸上凝着沉稳。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由来已久,而银企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关键。张希翔决心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一座“信用之桥”,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

  贷款系统要求非常高,系统不够稳定,不行;速度慢了,也不行,稍有疏忽,损失跟影响都不可估量。而且最大的难点是系统国产化。

  系统国产化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此自我加压,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复杂艰深的系统研发,团队还需要额外投入难以计数的精力和心血。张希翔说,如果使用国外技术,就没办法从根本上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市场主流的项目研发多基于国际巨头的配套系统。如何解决技术兼容性问题就是国产化极大的困难。其次,贷款系统结构之复杂、运算要求之精准超乎寻常。

  面对质疑 他用专业和敬业回答

  “项目早一天落地,就能早一天帮到中小微企业。我们必须快!”张希翔带着团队迅速投入战斗,24小时盯着系统,实行三班倒。

  为了解决技术兼容问题,张希翔把一大撂技术白皮书翻来覆去研究,一条条梳理技术难点,一条条开展技术攻坚。写代码、测试、修改BUG,再优化、再测试、再修改BUG……每一轮测试都要兼顾性能优化、安全保障、软硬件协同、各维度调试等,张希翔和团队忙得不可开交。

  在连续3个月的技术攻关中,张希翔带领团队承担了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共35项国产化适配设计和改造研发工作,克服了软中断事件频率过高等技术难题,并且对数据存储性能、数据处理性能、加密性能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突破了信息系统国产化运行后性能表现欠佳的瓶颈,整体性能提升了12%。

  现在,张希翔又带着团队着手研究基于新一代数字知识图谱技术的营销数据建模与分析应用,加速营销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他们还注重研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覆盖计算节点和管理节点的专用南网自主可控并行编程环境,为赋能数据价值构建安全稳定的研发环境。(陈钦荣)

  贵州电网公司安顺供电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严召波

  是算账书记也是企业“管家”

  在驻村扶贫前,严召波在供电服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14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勇挑重担,钻“矛盾窝”、啃“硬骨头”,帮助洛麦村村民走向幸福生活。

  尝过贫困味 更懂村民心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也尝过贫困的滋味。”2017年9月11日,严召波主动请缨,前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在与村支两委班子的见面会上,严召波这才知道洛麦村是远近闻名的“刺头村”。工作该怎么干,从哪里开始?严召波思考了一夜。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多走、多问、多看,只有“知家底”,才能寻到好方法。于是他开始走村串户,与143户贫困户促膝长谈,他找到了村民致贫原因——基础设施落后、中青年外出务工、没有村集体经济……

  为尽快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严召波走访了村里70多个稍有经营思路、头脑灵活的致富带头人,同他们谈思路,谈产业,谈发展。两个月后,村里8个致富带头人共同出资16万元,成立了“洛麦村兴民种养殖合作社”。

  实现村集体产业“零”突破,不仅翻开了洛麦村发展新篇章,也让严召波更有干劲。2018年初,板当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准备在洛麦村流转土地10亩,建20个大棚。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做大产业,他十余次汇报工作,极力争取,当地政府最终同意在洛麦村建设160个大棚,但前提是30天内必须拿出110亩流转土地。选好的地块,涉及57户村民,严召波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同样的话严召波每天说超过100遍,最难的一块地,他跑了7次才谈下来。最终,严召波和村委只用了10天时间便将110亩土地成功流转。

  3年时间,洛麦村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贫困发生率从15.72%降至1.01%,居全县最好水平,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152元增加到2019年的1.2万元,村党支部成为省、市、县三级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回归岗位 变身企业“管家”

  2021年5月,完成与新任驻村干部的工作交接后,严召波告别了洛麦村的乡亲,回归安顺供电局并担任副总经理。“刚返岗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我必须迅速调整自己,尽快适应熟悉而又陌生的工作环境,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严召波说道。

  在洛麦村驻村期间,严召波是出了名的算账书记,在他的精打细算下,洛麦村村级公司的发展势头一度让周边村寨羡慕不已。能够算好村里的账,企业的账自然也要算好。

  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严召波充分发挥企业财务“大管家”角色,滚动预测经营目标,统筹资源配置,开展编制与分解、执行与管控、分析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全过程的预算管控。以利润为导向建立最优成本方案,在有限的成本空间内优先解决影响生产安全的事项,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结合贵州电网公司标准成本动因及核定标准,编制安顺网区的标准成本,促进成本结构优化,努力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离开驻村工作岗位不到一年,严召波已经两次回到洛麦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持续关心和帮助洛麦村发展。“三年洛麦人,一生洛麦情”这是严召波对洛麦村深厚情感的表达。(王进 陈娟)

  南网国际公司驻卢森堡代表处业务经理 王科

  海外创业 前路漫漫亦灿烂

  2019年,南网国际公司在卢森堡设立驻外代表处,王科踊跃报名,成为代表处海外初创团队的一员,主要负责综合管理工作,并配合开展项目开发工作。2020至2021年,王科一直坚守和奋战在海外一线。

  从头摸索 关关难过关关过

  2019年6月,王科飞抵卢森堡开展代表处筹备工作。全新的环境代表着广阔的市场,也代表着未知的难关。虽然此前已有多年驻外的工作经验,但卢森堡的商业习惯和文化差异还是让王科在工作初期颇感费力。

  “困难和复杂程度超出了预期。”王科说,“没有经验可循,一切工作都需要从头开始摸索。”例如登记注册代表处,在国内,代表处作为商业组织的一种类型,其设立程序以及运行管理均有清晰的明文规定。与之相反,卢森堡政府公司注册局仅允许外资企业在本地成立两类实体分支机构,对成立代表处的法定程序和管理要求语焉不详。为了及时查清代表处设立流程及合法合规性,尽早完成代表处设立工作,王科与同事积极协调当地可用资源,深入了解卢森堡相关政策。白天,不厌其烦跑卢森堡政府公司注册局,前往各专业咨询机构讨论工作方案。晚上回到酒店,继续逐一梳理复盘信息,细化完善工作方案,这样的工作节奏不知不觉成了代表处筹备期间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南网国际公司驻卢森堡代表处顺利设立。

  还没喘口气,难关又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当地防疫物资短缺。为了及时做好代表处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王科冲到了最前面,一趟趟把生活物资扛回办公室,往返十几公里路,一次次蹲点药房只为几只口罩和几瓶消毒液。“每天工作完成后就去药店蹲点,药店店员都认得我了。”王科说。

  创造新机 努力打开新局面

  因疫情出行受限,驻卢森堡代表处员工前往欧洲主要国家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受到很大制约。王科与代表处成员运用一切可协调动用的资源,与投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开展线上会议探讨项目资源,大量研读行业智库的分析评论文章,辨别项目可行性。最终,王科完成了2份欧洲地区主要国家的电力市场研究报告、1份潜在项目机会研究报告。王科表示,他和同事正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探索新的海外投资组合策略,全方位多渠道拓宽项目合作模式,全力克服疫情给项目开发带来的消极影响。(杨毅)

  云南电网公司大理祥云供电局人事管理、企业文化宣传专责 阮玉云

  奔走19年的志愿者

  头戴红色帽子,身穿胸前印有志愿者标志的红色马甲,这就是云南电网公司大理祥云供电局员工阮玉云工作之余最常见的装扮。做一天志愿者似乎不难,但阮玉云一做就是19年。19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十里八村,始终凭着一股火一般的热情,坚守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并让这份善念开枝散叶。

  让爱心善举在志愿服务中传递

  “我想通过志愿服务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简单的话语,透露着阮玉云对志愿服务由衷的热爱。

  2003年,年少的他经常利用上学之余,参加爱心献血、义务劳动、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但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于是,他用自己攒下来的钱,组建了云川青年志愿服务队。

  如今,云川青年志愿服务队已壮大为云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成立之初的寥寥几人发展成为现在的5300多人,会员遍及全国,服务的范围涵盖社区服务、禁毒防艾、环保宣传、法律宣传、疫情防控等。每年,他带领的团队参加大大小小志愿活动有近百场,疫情期间,他带领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小区,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让志愿者精神在驻村帮扶中延续

  2018年5月,阮玉云被选派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德苴乡新和村开展扶贫工作,经选举成为当地党支部书记、谋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第一书记。

  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与同事们吃透政策,做到心中有底数、手上有办法、肩上有担当。他提出“个个都是驻村员”的工作思路,一周时间内访遍了13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针对这些困难家庭,他逐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并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

  村民刘策成因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再加上父母年迈、两个孩子上学,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妻子孙彩花身上。阮玉云多方努力,为其申请了15000元的建房资金,帮助刘策成家新建了两间平房,还申请了9000元养牛补助。

  多年来,他资助过多名残疾人家庭的子女上学,其中就有来自新和村的村民。到现在,受他资助的多名孩子已经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回馈社会。“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阮玉云说。

  驻村期间,阮玉云帮助村民制定“一户一策”产业发展计划,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和肉牛、肉羊养殖,在仔细分析了农产品产量及市场需求情况后,他积极组织志愿者、单位职工认购,并开拓市场,开展鸡蛋购买30次,野生菌购销14次,土鸡代卖350只,核桃代销60公斤,促进村民增收57600元,如今,新和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19年默默奉献,阮玉云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公安部“三等功”等荣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阮玉云说,在传递爱心善举的这条路上,他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马莎 魏巍)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