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人物

张周:攻坚克难担重任 勇于创新建工程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4-05-24 15:42:48  作者:汪云龙 张慧

  人物名片:张周,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副经理,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专注电网建设与管理工作25年,参建超过40项重点工程,曾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班组长、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

  5月10日,在湖北500千伏黄石—广济线路工程施工现场,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副经理张周指挥施工人员在浮桥上运输物资。该工程部分铁塔基础在水塘中。经过研究论证,张周带领施工项目部搭设了水上浮桥,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作业风险,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周今年41岁,个头不高,中等身材,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晒得黝黑。在他看来,做人如同建设一基铁塔,从描绘图纸开始,唯有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才能把人生这座塔建得坚实、可靠。

  建设电网工程是一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张周坚守以创新为先的工作理念,面对复杂的工程难题,他总能巧妙地找到解决方法。

  2012年5月,在建设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4标段时,时任项目总工的张周发现铁塔基础的钢筋焊接工艺质量受人员、机器、材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各施工班组的焊接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他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绘制零件图纸,想要研究出一种更简单的钢筋连接工法。

  几天后,张周将几个光滑的套筒和端头车丝螺纹钢带到施工现场。“这种连接形式操作简单,还节省了钢筋。”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只需将螺纹钢旋入套筒内,钢筋就连接好了。经过反复验证,张周创新提出的钢筋套筒连接工艺成功应用在淮上特高压工程4标段建设中,将钢筋损耗率降低50%左右。

  “科技创新要有针对性,要能解决工作现场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秉持这样的理念,张周在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屡出“金点子”:研制输电线路标定装置帮助施工人员快速寻找塔位;研制耐张线夹角度调节器,方便调整引流板的对线夹角;改良山地运输履带车,解决长距离、大体积材料运输难题。截至目前,张周共发表专业论文6篇,相关研发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

  2022年4月20日,±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7标段跨越焦柳铁路架线施工开工。受降雨天气影响,该区段有效作业时间较短。

  担任项目经理的张周迅速组织施工准备工作,连夜调配雨衣雨靴、铁锹等物资。在泥泞的施工现场,他身披雨衣,手中紧攥着对讲机指挥作业,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经过多日鏖战,张周和同事们终于在3天的施工窗口期内完成跨越施工。

  为了尽快让“白鹤亮翅”,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施工现场全面推广机械化作业。然而在河网、丘陵地带,旋挖钻机、流动起重机等大型施工设备的进场和应用难度很大。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张周和施工项目部成员白天勘查地形地势和施工道路,晚上讨论设备的进场方式、人员机具的计划安排。他们结合每基塔位的地形条件、施工特点、设备进场路线开展单基策划,确保施工设备选型合适、应用一次到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7标段机械化施工率达90%,比原里程碑计划提前50天全线贯通。

  张周在电网工程建设一线耕耘了2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项目经理,深知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2011年,在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线路4标段施工现场,作为项目总工的张周与刚入职湖北送变电公司的青年技术员刘磊结成了师徒。“他聪明好学,执行力特别强。我愿意教他,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张周说。

  在施工现场,张周注重实地教学,手把手地向刘磊传授悬浮抱杆组立铁塔、编织钢丝绳套等作业项目的技术要点。在施工项目部,张周组织开展“‘两票’我来讲”“战地讲堂”等活动,搭设基础、架线等各工序的工艺展示台,面向青年员工开展实物培训。

  在张周的指导下,刘磊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培训。此后,刘磊参与了1000千伏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800千伏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迅速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总工,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大电网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国网湖北电力劳动模范等称号。

  多年来,张周带出的许多徒弟都像刘磊一样走上项目施工队队长、项目总工等关键岗位。张周注重实践和传承,为电网工程建设一线输送了许多技术人才。(汪云龙 张慧)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