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江南app

欧美电动化“踩刹车”不改产业趋势

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4-03-22 09:52:31  作者:杨忠阳

  欧美电动化“踩刹车”迹象明显。近日,奔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不再以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为目标;更早时间,奥迪决定将重点放在更多燃油车和插混车型上,以提升长期运营回报率。在欧洲之外,福特、通用等美国车企也推迟或者减少了对电动化的投入。

  面对欧美车企集体“逆电动化”,国内有人开始质疑:全面电动化转型究竟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被忽悠了,走上了电动化的“羊肠小道”,而人家坚持走燃油车的“阳关大道”?中国车企会不会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在网上带节奏,称“电动化是西方设下的陷阱”。

  事实并非如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综合考虑石油安全、治理大气污染、产业升级实施的重大战略选择。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我们抓住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前瞻性地切入新能源汽车新赛道,找到了让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新契机,实现了绿色转型发展。当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还是电动化技术,以及产业链完整度,我国都实现了全球领先。这是燃油车时代不可能想也不可能有的超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不可否认,眼下电动车还存在着续航里程和补能焦虑。但也要看到,这条新赛道上,各方技术研发投入在不断加大,产品迭代速度在不断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电动车的个人用车体验也在不断提升。假以时日,电动车用车体验超越燃油车并非没有可能。这是因为电动车既具有比燃油车更快的响应速度,也具有更适合智能化的电能供应。车载电能系统能够支撑更多的智能化功能运行,加速自动驾驶的实现。反过来,智能化又能让电动化走得更远。

  欧美电动化“踩刹车”,不是不认可这一变革趋势,而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从企业经营层面来看,除特斯拉外,目前欧美车企上市的车型大都为油改电产品,价格也比燃油车高不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实属正常。相反,由于欧美燃油车市场很好,去年这些车企赚得盆满钵满。在必须对股东收益负责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推迟电动化时间,以减少短期还难以取得回报的电动化投资,维护“利润奶牛”燃油车的销售,也没什么不妥。关键取决于,是看重当下利益,还是更在乎未来发展。

  当然,欧美政府的政策摇摆也影响了电动化进程。说来有趣,原本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各自的电动化规划。后来发现与中国相比,进展偏慢,于是又提出了更激进的计划。问题是,在中国市场看似容易的事情,在欧美做起来并不容易。新计划实施几年后,欧美政府觉得难度很大,现在根据实际情况便放缓了步伐。比如,美国政府降低了汽车产品电动化转型比例,欧洲则更改了对于全面禁止内燃机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制不同。我们有新型举国体制,政府协调能力强,产业转型进步快,而他们受政党之争掣肘,经常互相扯皮,“急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是压力不同。我国汽车业面对能源、环保和产业升级等多重压力,紧迫感更强,而欧美只有碳排放压力,相对从容些。

  有人担心:照此下去,中国岂不就成电动车“孤岛”了吗?倒也未必。这是因为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可以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商业创新模式提供足够赛道和空间,让真正具备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和企业快速成长。同时,也能帮助企业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获得低成本优势,从而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汽车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汽车产品出现技术和产品代差,关税、碳护照、歧视性补贴等贸易墙的对冲作用其实有限。日美贸易战结束,美国市场日系车有增无减,无非就是到本地建厂而已。毕竟,什么也挡不住消费者追求好产品的脚步。因此,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同时加快海外本土化布局,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