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蓝海”与“红海”结伴而行,储能市场该如何立足?

CESA储能创新工程发布时间:2024-04-28 15:39:54  作者:郭靖

  当前,正值各大上市公司2024年一季度报密集发布阶段。纵观整个储能市场,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推进及国内外储能政策的不断优化,储能市场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同时,也面临着价格下降、产能过剩和行业洗牌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各家储能公司能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备受行业关注。

  作为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头部企业之一,南都电源于2024年4月24日正式发布第一季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29.83亿元,同比减少28.9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8259万元,同比减少18.34%,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9417万,较去年同期8347万元增加了1070万元。同时,在建工程余额为 109,384.99 万元,比上年年末增加 41.58%,主要原因为本期酒泉工厂锂电池及系统集成建设项目及界首工厂锂电池建设项目投资增加所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大环境挑战之下,南都电源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重发展、强筑基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尽管面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重下滑,但依然重视技术的迭代升级,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展现对长期增长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的坚定承诺。

  “蓝海”与“红海”结伴而行,机遇与挑战并肩而立

  目前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既具有蓝海市场的特点,也凸显红海市场的竞争。历经了技术革新、产能扩张、市场竞争激烈及政策和市场驱动下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价格下降、产能过剩和行业洗牌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电力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非化石能源在发电装机容量和比例上的持续攀升,储能市场的扩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增长机遇。近年来,已有超过40万家企业及众多头部资本涌入储能产业这一蓝海,竞相探索这一新兴领域的无限可能。

  特别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储能行业的一级市场(不包括IPO)便有了58起投融资事件,涉及总额高达4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本主要集中在储能系统集成、电池安全和热管理等关键细分领域。这一串串令人瞩目的数字不仅凸显了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更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这一行业的巨大信心和热情。

  由此可见,储能产业不仅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更是成为了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宠儿。在这样的形势下,储能行业的未来无疑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在政策春风的沐浴下,中国储能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以山东省为例,2024年4月22日,山东能源局对外公布了2024年市场化并网项目名单,项目总数达到118个,装机规模高达10.51GW。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市场化并网项目中的储能配置情况。电化学储能的规模达到了 4345.9MW/8722.6MWh,电化学储能为30-80%*2h;煤电灵活性改造则为9-18.8%*8h。其中,其配置的电化学储能比例更是高达80%。这不仅展现了地方政府对储能行业的大力支持,也反映出储能技术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这一政策举措,无疑是对储能行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它不仅为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随着地方政府对储能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我们有理由相信,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繁荣的背后注定存在着暗流涌动。尽管储能行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仍未完全成熟,但市场的潜力已经吸引众多企业加入这场新能源的角逐。从传统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到互联网巨头的跨界进入,各路玩家纷纷布局,力图在储能领域分得一杯羹。这也促使储能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技术迭代的速度在加快,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然而,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也日益凸显。在众多相似产品的竞争中,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变得愈发激烈,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储能行业的全产业链中,从上游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中游的储能系统集成到下游的行业应用,市场恶性竞争引发的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无疑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盈利挑战。企业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稳健立足,实现营收与支出的平衡,并保持盈利的稳定增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管理的过渡,储能行业也不例外。这个过程会出现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大容量电芯技术、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以及压缩空气储存技术等,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商业模式,比如共享租赁模式、虚拟电厂(vpp)模式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这个过程就像是穿越一片荆棘丛生的地带,只有勇敢地迈出步伐,才能到达彼岸。对于储能行业的企业而言,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必须不断推动技术工艺的革新、工程应用上的鼎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重视研发,才有可能在这个万亿级市场中实现共赢。

  “市场内储能业务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极少数企业,且成熟的盈利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仅在用户侧工商业储能方面在一些工商业发达地区具备一定的盈利模式。同时,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可控亟待加强!”

  总体来看,储能行业目前正处于“蓝海”与“红海”结伴而行,机遇与挑战并肩而立的特殊时期。政府支持的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潜力的不断扩大,共同描绘出储能这一蓝海市场的广阔前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竞争,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储能行业同样面临着红海市场的压力。在此复杂的市场行情之下,储能行业的企业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来维持竞争优势。

  来源:CESA储能创新工程 ,作者郭靖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